42位委员联名建议推广“有机更新”抢救历史街区

18.03.2016  08:26
  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单霁翔,江苏省文化厅巡视员高云等42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议,在历史城区保护中推广“有机更新”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抢救已留存不多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   据介绍,“有机更新”理论,是建筑学大师吴良镛针对我国历史性城市进行长期研究、总结国际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北京历史城区保护的实际而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末,吴良镛在组织开展北京什刹海规划的研究时明确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思路,主张对原有居住建筑的处理根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即质量较好、具有文物价值的予以保留,房屋部分完好的予以修缮,已破败的予以更新。上述各类比例根据对规划地区进行调查的实际结果确定,同时强调历史城区内的道路保留传统街坊体系。   “有机更新”理论丰富了历史城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主张按照历史城区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通过“有机更新”达到“有机秩序”,这是历史城区整体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途径。这里所说的“更新”是指在保护历史城区整体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而进行的必要调整与变化;“秩序”是指建立起既有利于保护历史城区的传统特色,又有利于维护原有社区结构的住宅产权制度,依靠社会资金以自助力量为主,进行日常维修和小规模整治的机制。   “避免传统运动式的‘大拆大建’,可以给历史城区内的居民一个稳定预期,使物质形态健康转变和社会形态有序转型结合起来,实现对历史城区保护和价值的追求。”单霁翔指出,“有机更新”理论鼓励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历史城区更新方式,即根据城市与建筑空间发展的小尺度、多样性、有机性和整体特征,对历史城区现状中存在的许多复杂问题进行具体细致分析,在整体统一的原则下,通过灵活机动的处理方法,解决各种问题,在保持城市渐进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和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城区的历史人文环境和风貌特色。   历史城区的魅力来源于不断生成的文化和有机延续。历史城区长期作为居民生活空间,应包括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等精神形态两方面内容。历史城区的变迁,需要时间与文化的积淀,只有采取“有机更新”的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历史城区风貌。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改造方式,在保护实践中具有明显的灵活性。这种改造方式与“大拆大建”的大规模改造相比,在改造目的、主体和资金筹措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它有利于保护历史城区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居民积极参与改造,有利于减轻改造带给政府的经济负担,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在保留历史城区传统风貌、街巷肌理和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改善当地群众居住条件,既让历史城区得到整体保护,又使这些历史城区真正成为宜居社区。   “为此,我们建议,及时转变大规模‘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的旧模式,在历史城区保护中推广‘有机更新’的理念,抢救已留存不多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单霁翔表示。(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