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治学 诚心育人:记西北政法大学三名优秀教师

30.12.2014  18:50
            近年来,西北政法大学大力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提升学校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学术专精,业绩突出的知名学者。

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右)
汪世荣:“在政法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

            汪世荣,西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校长助理、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2001年,汪世荣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7年获全国“优秀法律硕士教学奖”,2008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日前,根据教育部《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汪世荣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优秀教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汪世荣认真践行的一句话。同时承担着教学、科研及学校的管理三方面工作的他坦言:“一个人要同时做好几件事,难免会产生时间、精力方面的冲突。”因此,他做事格外注重效率,凡事主张分清轻重缓急。他认为,教学、科研和管理之间是相互提升、促进的关系。一个大学教师只有在自己学科的科研上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事一定管理工作,对于更好的组织教学活动也有帮助。为了同时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汪世荣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先满足教学,再满足管理,最后满足科研。             在繁杂的工作中如何始终保持良好的治学状态,汪世荣的秘诀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他认为要想有学术创造,就必须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他做学术研究并不急于求成,他将许多时间花在了司法档案的整理方面,他认为只有在做完这些基础工作后,才能在某些重要的领域有所突破。实践出真知,在潜心整理司法档案的同时,汪世荣尤其重视到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他倡导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深入实地,进行考察,描述实践中的做法,客观反映研究对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汪世荣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国法律史学别有一番见解,他认为这一研究领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更多的是艰辛。他说:“我们要甘当小学生,有学习者的心态,才能尊重事实,作出恰当和准确的判断。研究者不是旁观者,研究者应当是参与者,是社会的建设者和学术的推动者。”只有本着知难而上的求索精神,热心学术研究,不急于求成,脚踏实地的去研究,才能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色。他认为研究法律史学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意义很大。“我们的法治建设,只有在充分吸收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富的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才可能建设成现代法治。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崇尚法治的精神,也不缺少防止冤狱的经验和教训,只是我们的研究缺乏针对性。我们急需开展正面的总结”,汪世荣坚定地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需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他每时每刻都在用心诠释这句他感悟很深的格言。             “在政法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之一”,在西北政法大学的校园里,学生们都这样评价汪世荣。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课时,他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注重学生的表现,充分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灵方面的全面健康成长。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汪世荣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他说:“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那好,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回答。学生发现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意义,回答这些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有启发、有帮助,自然会积极主动提出好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汪世荣一直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当一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助益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深知需要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勇往直前。             汪世荣带领的诊所法律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学生对社会提供免费的义务法律援助的形式开展法律服务这种创新的法律教育理论和理念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的对接创造了条件。他主编的《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于2012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出品的教学影视片《与你同行——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的故事》,2009年由法律出版社音像出版分社出版发行,主持的成果“构建诊所式教育‘西北模式’培养学生法律专业能力和素质”,被评为2013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汪世荣带领研究小组,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总结成功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先后赴浙江省诸暨市、广东省深圳市等,深入基层,研究和总结了“枫桥经验”“人民调解的福田模式”等课题,主持完成的项目成果《“枫桥经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北政法大学王周户教授   王周户:“探索不畏前路远”
            王周户,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院长,行政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主持完成2003年司法部《行政诉讼原告法律问题研究》、2004年陕西省社科项目《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和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项目《行政许可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三大项目。该校第一届教学名师获得者,2011年获陕西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一杯清茗,半笺书香,那日风清云稀;一时交谈,春风拂面,方知师者之志。”王周户的学生这样形容他。从最开始的单一课堂式教学到如今案例点评教学,从先前的小班教学到现在的座无虚席,王周户的课多年来一直在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列。他从未将教书职业简单等同于“教书匠”,在他眼里,教书育人不仅仅是将专业前沿知识得以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将专业以外的人文知识渗透于学生的思想中,行为中,为中华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的人才。作为该校行政法学科的引领者,王周户眼中的行政法却是其他法律学科无法比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行政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工商部门的处罚条例或是小商人的商业许可,这些都离不开行政法法律规范的约束。第二,行政法是我国实现法治国家的有力屏障,是消失官本位、权本位的有力工具。第三,行政法上到天,下到地,所涉及的跨度很大,学科难度,复杂性也就越高。而对于学习行政法,他认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课堂的核心。诸如法律诊所,法庭辩论以及法律援助等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这些基础的普法活动,学生的法治信念不断增强,法治信仰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同时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也在过程中增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收获,实乃良策。             王周户坚持,社会科学的学习不能割裂现实而存在,纸上谈兵无法取得胜利。他经常带领自己的学生深入基层,从乡镇出发,在一线奋斗。以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要敢吃苦,肯吃苦。重视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制定计划,克服缺乏学习自主性的弊端。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他特别强调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前行。他通过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将善良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将中华美德传承下去。

西北政法大学刘进田教授   刘进田:“晨曦易夕,人生长勤”
            刘进田,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西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辩证唯物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安市雁塔区政协常委,《西北人文科学评论》主编,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委讲师团特邀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获司法部先进教师,校先进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2008年获陕西省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刘进田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年的哲学教学和研究中,挖掘学术的奥妙,享受过程中的乐趣。他将自己这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至九十年代,主要研究的是文化哲学。通过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发现了“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他便着手研究价值哲学并完成了一项最终获得优秀等级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在价值哲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方法论模式,即“经验——超验关系方法论模式”,这与主流的“主体——客体关系方法论”有所不同,但又包含主流方法论。学术理论是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更新进步的,因此在价值哲学研究中他发现,价值即就是人本身和人的自我完成,所以在第三阶段他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人本哲学的研究。             刘进田表示自己做学术是为了寻求个体生命意义和社会文明秩序及润身与淑世。他认为,在工作中用心去不断创新,在课堂上思维迸发出新火花,这都令人愉快,是自我生命的绽开,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在他看来,教学和科研室十分有趣的事情,“每当出现一个新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和兴奋,就好在登山过程中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看到更广的世界时,内心会抑制不住的激动。”             刘进田认为,在注重实际,注重物质生活的社会中,理论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理论的支持,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大多数人都是跟着感觉走,从而思想也就变得边缘化,但作为学者,其使命也便是将思想拉回来。以个人对理论知识的真诚,去感染学生,在上课时,不论学生如何,首先自己要对理论知识充满热情,充满虔诚,这样说起来虽然有些苍凉,但也不能放弃理论,若自己都放弃了,那理论知识的地位也便更加无从谈起了。             每当提及对教师这个职业一直追求的动力时,刘进田就会毫不犹豫地强调说教师的职业动力就是兴趣和责任的统一。兴趣是前提,责任是保障,既然为人师,无论兴趣是否仍在,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其尽责。“年过知命,心事浩茫。晨曦易夕,人生长勤”,刘进田用这句话鞭策自己。无论经过了多少年,走过了多少路,他依旧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教学和研究的道路上,前行不殆,探索不止。(文图/刘雷)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