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守望广袤麦田 - 记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辉教授
2015年12月5日《科技日报》第一版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王辉教授就是这种人。
他培育的“西农84G6”小麦品种,推广500多万亩;“西农1376”种植900多万亩;“西农2611”种植800多万亩,“西农2208”种植600多万亩,“西农979”累计推广总面积约7786万亩,增产优质小麦23.4亿公斤,新增效益59.5亿元(净效益41.7亿元)。
扎根黄土地
王辉一生痴迷小麦育种事业,坚守小麦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扎根黄土地,至今退而不休。
在2012年陕西省科技奖励大会上,记者初遇王辉。常年扎根生产一线的他皮肤黝黑,身材粗壮,没有一丝教授的书卷气,更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当时他荣获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获得奖金100万元。谈起获此殊荣的感触,他平静地答道:“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大发展尽心尽力。现在荣誉有了,奖金拿上了,让老百姓吃饱吃好的责任更大了!”
不久前,记者在杨凌再次见到王辉,他正在实验地里查看新品小麦的生长状况,开口就是:“农业生产中,品种是第一要素,水肥、植物保护都是围绕品种发挥作用。”
杨凌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在地,也是王辉的家乡,从出生到入学,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他几乎一直扎根在这个农科城,始终追寻着自己的育种梦。
1968年,从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农学系毕业后,他师从大名鼎鼎的赵洪璋院士,负责区域试验。从种到收,从秋到夏,从关中到黄淮,王辉的小麦人生已走了整整45年。至今,他仍然为小麦育种事业忙碌着。
献身金种子
从两亩试验地到千万亩生产田,王辉满脑子都是“金种子”。
开始育种时,仅有两亩学生试验田,常规育种所需的经费和设备非常稀缺。他常常从自己的工资里抠点钱出来买些试验用品,四处赊欠是家常便饭。设备通常从家里拿或者自己动手做,忙不过来就把老婆、孩子和亲戚叫来帮忙。那时,王辉爱人经常对他发牢骚,“人家干公差是挣钱,而你是不断‘贴里子’”。
这是王辉一年的工作流程:8月份,安排试验;9月初,整地、施肥、划行、分区及布置试验;10月初,播种;冬春季,田间观察记载、抗病鉴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时,授粉杂交、选择材料;盛夏时,分类收获、晾晒;7月份,室内考种、室内选择和试验总结。每年“五一”做杂交,“十一”播种。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王辉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育种。他的老家离学校仅两三公里路,但年过八旬的老父亲也常常要拄着拐杖到学校试验地里来看他。妻子和四个女儿以帮忙干活,争取打下手的机会,才可以赢得全家短暂团聚。什么“扬花”“授粉”“接病”“千粒重”等专业术语,在这个家庭里都成了常识。
常规育种,顺利的话出一个品种也得8年时间。在这条漫长艰辛的探索道路上,一部分人失败了,放弃了;一部分人坚持过,却知难而退。王辉也无数次面临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一次次客观地看待失败,应对失败。他风趣地对记者说:“金种子事业总伴随着希望与未来,所以我永远不放弃!”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王辉历时18年选育、2005年通过国审的“西农979”,具有抗冻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稳产、高商品率等优异特性,十分适宜在黄淮麦区种植。
“陕西东府百姓习惯用面粉蒸馍,而西府人则喜欢烙锅盔、做面条等,蒸馍要的小麦面粉白且容易发酵,做面条却要筋道、有嚼头,西农979小麦磨出的面粉符合这些要求。”
“西农979”在审定后,为推介这一良种,把它送入统供渠道,王辉也曾背起种子,挤汽车赶火车,西走宝鸡,东到渭南,找当地的种子站、种子公司介绍自己的麦种,常常为等一个县农业局分管种子的副局长,而放弃早餐或午餐时间,但见了也只是寒暄一两句话,收效并不理想。
2004年,西农大科研体制改革,给王辉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带来了机遇。当年,金粒种业有限公司成为“西农979”在河南的代理商。在该企业的推动下,2005年,“西农979”落户素有“中原粮仓”美誉的河南驻马店市,迅速进入生产领域,累计种植“西农979”面积660万亩以上,增收小麦7亿斤以上,按每斤0.9元计,折合人民币6.3亿元以上。
“西农979”在黄淮麦区的优势表现,使其一跃而成为河南省第三大小麦种植品种,跻身全国十大小麦主推品种之一,覆盖陕西关中、河南、皖北、苏北、鲁西南等地。
2013年10月,年满70岁的王辉教授光荣退休,但古稀之年还是卸不下自己肩上的担子:“育种团队还需再扶持,‘西农979’的潜力还有空间,‘西农585’明年还要审定,只要身体允许,再干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