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脱贫文化现象大扫描(渭南篇):渭水河畔绽芳华

18.12.2019  16:07

  渭水河畔绽芳华——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文艺之花(上)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1000多年前,“渭南三贤”之一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凭借着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写就了《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一首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朽诗歌。

  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560万渭南儿女奋力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了《家园》《枣花香》《爱撒九龙村》等一大批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的文艺作品。

  在这些优秀文艺作品的助力下,今年5月,澄城、富平、合阳、蒲城4县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秦东大地目前唯一的贫困县白水县脱贫攻坚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之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渭南人民以梦为马,踏歌而行!

  伟大实践激发出创作热情

  传统文化在渭南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伙计们!嗬!搬出去!嗬!避灾移民嘞!精准脱贫嘞!走一走,看一看,共产党说干就真干!风风火火把事儿办……

  这是渭南市秦腔剧团所创作的秦腔现代戏《家园》里的一段唱词。这部戏以我省某地发生泥石流后通过避灾移民搬迁,让受灾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真实事件为素材,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演出200多场。特别是2016年10月,《家园》亮相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并荣获特别贡献奖。

  “作为一个国有文艺院团,围绕时代主旋律编排、创作节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2月6日,渭南市秦腔剧团有限责任公司经理代九奎说,早在2013年春,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家园》就已经创排完成,之后为了更加切合中央和省上的精神,又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改版。“说是改版,其实和编排一部新戏差不多,剧本一变,音乐、唱腔、舞美都要跟着变。所谓‘十年磨一戏’,好的作品就是这么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在渭南,积极投身扶贫文艺创作的不仅仅是艺术家,很多普通群众也纷纷拿起纸和笔,抒发着自己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喜悦和感动。今年已经74岁的白水县雷牙镇南张村村民党春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11月,为了以文化引领提升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白水县启动了“村歌工程”。虽然党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被身边的脱贫事迹所感动的他,决心参与到本村村歌的创作中。历时半年,增删四次,最终他顺利完成了村歌《奔向明天》。12月10日,党春告诉记者:“我想把村子的历史和变化都写进去,希望乡亲们能更好地了解村子,怀揣希望,奔向明天。”说完,党春便哼起了他创作的村歌:“艰苦奋斗的南张人,自强不息,任劳任怨,把祖辈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为了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2017年5月,渭南市委宣传部制定下发了《全市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精心创作一批宣传全市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聚焦脱贫攻坚现实问题和反映渭南市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此外,渭南市还先后出台了《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渭南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设立了“杜鹏程文学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创作文艺作品的热情。

  据不完全统计,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渭南市已创作出《枣花香》《懒汉脱贫》《党的光辉照九州》《身残志坚闯人生》等100多部反映扶贫事迹、先进典型、经验成果的优秀文艺作品。

  走向世界的华阴老腔。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源于生活 树立起身边典型

  12月11日,见到邱亚丽时,她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着给圣女果打芽、扯藤。“你看,我的圣女果已经开始挂果了,再过一个来月就能上市销售了,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棚能挣5万多元。

  今年35岁的邱亚丽,是华阴市华西镇南严村村民。由于父亲身患残疾,2014年她家被评定为贫困户。但是邱亚丽不等不靠不要,千方百计筹借了7万多元,建起了一座占地4亩多的蔬菜大棚。这两年,靠着种植圣女果和甜瓜,她不仅还完了外债、脱了贫,还给家里添置了空调、电动车等,逐步走上了小康路。2018年,邱亚丽的故事被华阴市搬上银幕,制作成了微电影《厉害了·我的乡亲》。今年5月,这部微电影还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

  “这部微电影制作完成后,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华阴电视台、市域内各网站进行了积极推广。另外,我们还在全市100多个村子组织了集中观看,群众反响特别好。特别是很多贫困群众,被邱亚丽的精神所打动,纷纷表示要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华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贠于辉告诉记者。

  大荔县倒在扶贫一线的青年基层干部刘永强也是渭南市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

  1978年出生的刘永强,生前担任大荔县官池镇创建办主任。2017年3月,刘永强开始担任九龙村包村组长,负责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同年7月,由于过度劳累导致血压过高,诱发脑干出血,他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2018年,刘永强的事迹被改编成微广播剧《爱撒九龙村》,并通过电台、互联网广为传播,深深地打动了渭南百姓。该广播剧后来还荣获了陕西省广播电视奖文艺类一等奖。

  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医刘永生,白水县西固镇雷村第一书记杜西锋,合阳县百良镇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党金菊……近年来,由于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被搬上文艺舞台的渭南先进人物还有很多。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渭南人民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斗志!

   文艺下乡推动了乡村振兴

  临渭区第三届乡村春晚启动仪式。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春节了,筹备乡村春晚的事项又一次摆上了临渭区文旅局局长靳军的案头。

  今年要筹备的临渭区乡村春晚已经是第四届了。临渭区乡村春晚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热烈响应,“幸福的日子唱着过”“我要上春晚”“人人参与,百姓舞台”等成了临渭区群众过年期间最响亮的口号。每年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从家庭晚会到村组联欢,再到乡镇文艺擂台赛,全区大大小小的春节联欢会超过500场,近10万名群众登上舞台,用自编自演的节目歌唱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迎接新一年的开始。

  靳军说:“乡村春晚是咱老百姓家门口的舞台。老百姓自己编,自己演,自己乐,人人能参与,人人能登台,村村都能办,村村都在办,村村都能办好。乡村春晚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的是乡村文明、乡村振兴。

  临渭区的乡村春晚,只是渭南市推动文艺下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近年来,渭南市各文艺院团、文化馆、社区文化小分队先后开展扶志扶智文艺演出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多万人次。他们用歌曲、小品、戏曲、舞蹈等形式,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聚焦脱贫攻坚题材,继续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的扶贫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和乡风文明的支撑保障作用,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讲好新时代渭南故事。”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说。记者姚志伟

  讲好新时代的渭南故事

  ——访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

  记者 姚志伟

  巍巍华山、悠悠渭水,三圣故里、将相之乡。渭南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那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特别是在扶贫扶志扶智方面,渭南市是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和优秀文艺作品作用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渭南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玉娥。

  记者: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渭南市涌现出了很多优秀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玉娥:文艺“扶志”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文艺助力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凝聚人心、坚定信心、鼓舞人心的作用。近年来,渭南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主题创作,推出了《枣花香》《懒汉脱贫》《党的光辉照九州》《身残志坚闯人生》等100余部文艺作品。全市各文艺院团、文化馆、社区文化小分队先后开展扶志扶智文艺演出1000余场次,惠及群众20万人次,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攻坚良好局面。

  记者:渭南市在支持和鼓励优秀扶贫文艺创作、演出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制度和措施?

  王玉娥:一是制定了《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加强对“一元剧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深化和发展,实现了“一元剧场”在全市范围内的延伸和扩展。二是制定了《渭南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从项目申报的范围、条件、程序、材料、评审、扶持标准及资金拨付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细则。三是设立了“杜鹏程文学奖”。自2012年以来,每三年评选一次,共评选了三届,累计参评作品450余部,评选优秀作品13部。四是开展“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和“醉美柿乡”文艺采风等活动。五是“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形成常态。每年元旦春节组织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群众。

  记者:未来,渭南市还将从哪些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挥文艺在精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王玉娥:下一步,我们将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建党100周年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聚焦脱贫攻坚题材,继续鼓励创作更多优秀的扶贫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作用和乡风文明的支撑保障作用,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讲好新时代渭南故事。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梳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温度的理论文章,创作出一批表现渭南特色、弘扬红色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文艺作品。二是繁荣乡村题材文艺创作。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乡村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乡村题材文艺作品。三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对贫困地区文化服务设施的建造、保护、维修维护工作,让文化在基层贫困地区的渗透更有基础、更有保障。四是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以“到群众中去”“送欢乐下基层”“助力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等为主题的文艺志愿服务和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服务,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风貌。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