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娜》选择的两难

01.07.2015  20:55

  从慧黠俏皮的《恶女列传-猜手枪》,到执着纯粹的《最遥远的距离》,甚至纪录片《寻找背海的人》里夹叙夹议的独特视角,一路以来,林靖杰一直是被引颈期待的导演。也因此,《艾琳娜》作为暌违多年的剧情长片新作,度过谷底重生,除了延续观察他的创作脉络以外,似乎也能从中嗅到笼罩在大环境的改变之下、台湾导演们不得不面对的路线两难。

  电影从父亲养火鸡的源起,以带着点幽默口气的旁白,讲述着属于女主角艾琳的一切。由回忆到现实,乍看之下,我们会先以为这是部风趣的爱情喜剧,她莫名地从女工变成小提琴老师,焦虑着适婚年龄的成家渴望,然后出现了失婚衰运将与高富帅才俊的PK选择。

  但显然林靖杰并不甘于这样偶像剧般的刻板局限。我觉得《艾琳娜》最有意思的设定在这个家庭里。曾有艺术梦想的退休老爸,配上冲动暴戾的大哥、冷静世故的二哥,以及憨直老实的弟弟,加上大家都保护疼爱的小妹,组成一个鲜明传统的台湾家庭。他们先是斗嘴吵架、各有立场;然后又可以挤在卡拉OK里共唱同一首闽南语老歌,展现尽在不言中的真挚亲情。

  当我们以为这块魅力十足的家庭图像正在萌芽建立之际,没想到《艾琳娜》很快又转到了另一个方向。女主角几乎没有太多转折,就开始化身成为社会运动发声的行动艺术家,影片路线也再次乍然骤变,聚焦于严肃而愤懑的公共议题控诉。对我来说,《艾琳娜》 每每总在快要搔到痒处的时候,就来个魔术般地超级大变身,偶像剧、本土味、议题批判全不放过,却个个面向都不够扎实饱满。

  特别是最后的急转直下,工人生存权的抗议、都更开发的反制,即使我仍被撩拨起了激情式的感动,却难有心服口服的赞叹。尤其女主角从一个不断在征友社等待爱情降临的女孩,究竟为何决定豁出去变成“蒙面侠艾琳娜”?我们该认同的是这些议题本身,还是角色内在的跳跃思考?

  《艾琳娜》有迷人的草根味,有浓浓的台湾情,却也捆绑着文以载道的枷锁,一旦未能操作成风格化的倾向,就得面对适得其反的危险。一如片中的艾琳娜,究竟要回归爱情梦幻还是上街头冲锋陷阵?林靖杰仍在创作的天平两端悠悠摆荡,努力寻找着完美的平衡点。(摘编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涂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