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李春平为安康青年作者传经送宝

24.03.2015  13:37

导读: 3月22日上午,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春平为安康市第二届青年作者创作培训班的学员讲课,给他们传经送宝。

   3月22日上午,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安康市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李春平,戴着便携式扩音设备,站着给安康市第二届青年作者创作培训班的学员讲课。李春平说“我从来没有认为我是在讲课,而是与各县区的青年作者进行交流,谈谈我创作的体会,自己的一些文学体验。”
  李春平给安康市第二届青年作者创作培训班的学员讲课      他谈到,自己是陕西作家里比较幸运的一个,写了10部长篇小说,其中5部被改编为电视剧,《玻璃是透明的》还进了北京大学的教材。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拍摄的《郎在对门唱山歌》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斩获5项大奖。有众多的研究机构在研究李春平小说,都取得了阶段性的科研成果。在陕西作家中,他卖小说版权最多的,卖出了8部。      李春平详细讲述了中国文学地位和文人地位的发展过程。他认为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把文人的地位提高了,尤其是解放以后,文人的地位更高了。      谈及前期的写作,李春平说到,“前期作品《玻璃是透明的》《上海是个滩》,是很纯正的。那时,写作就是在上班,是在挣我的劳务费”。他们一家三口在上海,完全是依靠他写作来维持生活。“我不写,就没饭吃。”可以说是一台电脑养活一家人。      “《上海是个滩》出版社给了我双倍的稿费,是为照顾我当时在上海拮据的生活。”      最初,他在上海写了三十多部小说,虽然没有发出去,可是掌握了小说的架构和基本技巧。      只有写作,才能让他澎湃的心情在文字中得到完整的表达。小说中的人物传播着思想和灵魂。用李春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心眼太实在了,做不了生意”,只能写作了。      他回忆,上中学时就开始了小说的写作。老师发现后,没有点名道姓地批评他。“有的同学还没有学到个啥知识,还想写小说!”也正是老师的这句话激励着他写作,他那时就下定决心,不写出个名堂,不罢休!      李春平认为,宋代的话本应该得到继承。一篇好的小说,既要有好的故事,还要有好的典型人物,人物的核心是在命运和个性中得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必须遵循逻辑性,这是构成故事的基本点。      李春平还谈到了细节描写和想象在小说中的巨大作用,希望青年作者多读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多出成果。      讲授结束时,会议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后,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安康市作协主席张虹对所有给学员讲课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免费讲课,并勉励学员: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收成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