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成为西安新常态

15.04.2015  13:19

 

西安日报 记者 马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份努力,一份结果。近日,国务院考核组对以西安为首的关中城市群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个好消息让西安上下为之振奋。毕竟,从2013年开始,治污减霾作为西安的头号民生工程,一直是全市每一个区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市民所关注的。如今,西安从曾经的空气质量排名全国后10位城市,跃至“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前列”的城市,这样巨大的改变,让我们的城市骄傲,让我们的市民欣喜。

  2014年,西安收获211个蓝天,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73天,PM2.5和PM10均下降两成以上,降幅居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列。自去年3月份以来,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西安已连续13个月退出了后10位。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治污减霾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市上下齐心协力的艰苦努力,更得益于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污减霾工作措施的大力实施。

  治污减霾连续三年列为全市惠民实事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环境改善作为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将治污减霾作为环境保护的头号工程,连续三年将其列为全市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主持召开动员会、专题会,安排部署治污减霾工作,并现场调研、检查、督办,解决相关问题。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曾在治污减霾动员大会上指出,治污减霾、优化生态环境是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内在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不仅是重大的民生、民心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使西安大气质量取得根本好转。针对渣土车违规营运造成的扬尘污染问题,魏民洲现场检查督办,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渣土车违规责任追究办法》,安排部署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行业监管,确保渣土运输各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

  在全市治污减霾工作推进会上,市长董军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坚定信心,切实消除老百姓的“心肺之患”,要对工地扬尘等顽症痼疾敢于动真碰硬;要严格考核、铁面问责,对工作不力、完不成任务、拖全市后腿的单位领导,要坚决“挪位子、摘帽子”。针对我市驻军单位燃煤锅炉拆改数量多、难度大、隶属关系复杂等难题,董军率团赴兰州学习调研治污减霾工作,并专程拜会兰州军区领导,争取部队支持。军地双方先后13次召开协调会,解决锅炉拆改难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保障治污减霾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我市不惜投入重金。2014年,治污减霾各级资金共计投入312945万元,其中,中省资金46154万元,市本级资金133088万元,区县资金133703万元;企业环保资金累计投入10.26亿元。

  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治污减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并抽调人员专职开展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督查工作,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协调、督办和考核。围绕大气污染突出问题,市级领导召开专题会议40多次,并明察暗访,发现问题,督促整改。

  多举措推进治污减霾

  西安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去年全年完成20万吨水泥、2500万米印染、6565万米纺织和7户平板玻璃企业淘汰任务;完成了14户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提前2年完成国家“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并积极鼓励用煤企业开展节能技改,转换用能方式,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天然气工程建设,全年实施煤改气项目100余户,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35个,主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2014年全市天然气使用量较2013年增加1.6亿立方米。

  同时,严格实施煤炭总量控制。2014年全市煤炭消费量较上年减少196.65万吨。

  2014年全市拆除燃煤锅炉480台,仅此一项就可削减燃煤量约67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17000吨、氮氧化物约3900吨、烟尘1600吨。

  从2014年起,全市范围内不再新建燃煤锅炉,新安装锅炉(包括集中供热锅炉)全部使用天然气或炼制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热力、天然气管网覆盖不到位的区域改用电、柴油等清洁能源。

  施工扬尘污染也是我市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为了减少施工扬尘污染,我市按照建筑工地“19条标准”,不断加大各类工地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工地围挡、物料堆放覆盖、出入车辆冲洗、道路硬化、渣土车密封、拆迁工地湿法作业“6个100%”;完善建筑垃圾清运全程监控系统,对渣土运输车辆全部进行了密闭改造,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拆迁工地严格落实“湿法作业”。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除抢修、抢险和地铁施工外,全市所有涉土工地全部停工。冬防期间,由于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49天,比上年度同期增加32天;PM10、 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38%、54%、38%、32%和15%,效果非常明显。

  为了减少道路扬尘污染,我市购置冲洒水车辆200余台、机扫车255辆、雾炮车66台,80%以上二类道路实现机械式清扫和立体保洁作业。全市新购置环卫车200余台,建成区道路机扫率达到86%以上。每天对道路实施不少于两次的冲洗,渣土清运通道即时冲洗。每月对道路扬尘进行监测,监测结果纳入月度考核,2014年道路扬尘监测浓度平均值比上年下降34.2%。

  随着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2014年底已达212万辆,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市以车、路、油等环节为重点,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

  为了加快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我市制发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工作实施意见》,将非营运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提前淘汰补贴标准由2000-6000元提升至4000-12000元。2014年共注销黄标车和老旧车42644辆,净减排氮氧化物468吨。黄标车限行区域不断扩大,2014年12月1日起,三环区域内全面实施电子抓拍。2014年共查处违法驶入禁行区的黄标车及无标车4.6万例。

  同时,不断提升燃油品质。在2013年全面供应国Ⅳ标准汽、柴油的基础上,2014年10月1日起,全面供应国Ⅴ标准的汽、柴油,较国家油品升级要求提前了三年。据测算,仅此一项可减排氮氧化物5000吨。

  我市还制定了《西安市公交线网优化调整五年行动计划(2014-2018)》,通过撤线、缩线、改线、开线等方式,合理配置公交线路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换乘接驳。全市新增公交线路9条,调整优化公交线路27条,已建成公交车道31公里。加大慢道拓宽、非机动车道工程建设,完成 10公里自行车道、11万平方米人行道建设。

  治污减霾继续打响“攻坚战”和“歼灭战

  2015年,西安治污减霾脚步并未停歇。在治本上打好“攻坚战”,在治标上打好“歼灭战”,确保城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

  今年,我市将加大“压煤、抑尘、减排、增绿、禁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使城市气化率达到88%以上,推广地热、太阳能、生物质利用等清洁能源;全市建成区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煤炭经营场所、蜂窝煤用户、蜂窝煤生产和销售厂点实现“三个清零”。年内拆除燃煤锅炉202台。

  严格控制各类城市扬尘污染。加强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等重点区域的扬尘管理和防治,中心城区60%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设施;严格落实湿法作业和所有建设项目100%防尘措施。实行机械化清扫、精细化保洁、地毯式吸尘、定时段清洗,年底前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90%以上。

  继续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步伐,全市党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带头全面淘汰黄标车;严格实施黄标车和无标车限行、禁行制度;到今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1万辆以上;完成245台燃煤锅炉烟气提标改造和2家4台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实施屋顶绿化、立体绿化和城改边角地绿化,年内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造林11.5万亩;建成区内交通道路以及我市范围内的公路、铁路和高速路两旁全面绿化。大力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年内新增湿地6350亩、生态水面2800亩。

  全面实行四级“网格化”环境管理机制,健全“网格化”执法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网格长、联络员、网格员的管控职能,实现对污染源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有效遏制秸秆、垃圾、树叶焚烧和露天烧烤、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

  三年治理行动 渭河华丽转身

  ■记者 马昭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许多老西安人很难想象,曾经的“臭水沟”皂河,今天能像自来水一般清澈。而皂河是导致渭河西安段污染物浓度较高的主因,如果皂河治理不力,渭河根本无法实现三年变清。现如今,皂河的清水令渭河敞开怀抱,安心接纳,也让渭河如期实现了三年变清的目标。

  渭河污染让“城之幸”渐变“城之殇

  渭河是西安的母亲河。历史上的渭河流域气候温润,水草丰茂、沃野千里,孕育的璀璨文化使西安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是诗仙李白对渭河美景的描述。

  随着历史的变迁,渭河成为关中唯一的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由于工业污染结构性特点突出、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低、农业面源污染加剧以及生态基流不足等原因,渭河遭受了严重的污染。渭河,从城之幸,变成了城之殇。

  针对渭河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陕西省政府提出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 “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至2014年底,西安市渭河干流全程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四类,新河和皂河入渭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达到50毫克/升以内,氨氮浓度达到5毫克/升以内,其他支流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而在当时,渭河西安段及其主要支流皂河、新河仍为劣五类水体。

  “皂河边充斥着这样大量的白色泡沫,空气中也有一种让人作呕的味道。我们现在来取一瓶水。首先我们来看它的颜色,里面还有非常多的悬浮物。”2012年12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以《大量生活工业污水直排皂河》为题,详细报道了皂河遭受严重污染的状况,时长3分40秒。

  市政府曾为 河污染埋单一亿元

皂河是渭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全长35.7公里,发源于长安区,流经雁塔、高新、沣东、经开等区域后,在草滩农场处汇入渭河。作为西安市一条具有泄洪功能的河流,由于源头水就是生活污水,而且一直没有生态水源补充,再加上其流经西安市主要居民聚集区,大量未能处理的生活污水和一些企业偷排的工业废水,使皂河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臭水沟,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在渭河治理三年行动开始的第一年,西安市主城区日排放污水量128万吨,其中流入皂河的就有81万吨。而当时皂河沿岸的污水处理能力仅有40万吨,也就是说每天有40多万吨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皂河。当年皂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曾高达236毫克/升和35毫克/升,分别超过三年行动目标3.7倍和6倍。西安市政府不得不为皂河的严重污染埋单,三年来向省政府缴纳了1亿元的生态补偿款。

  数位“河长”齐抓共管治污染

  面对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西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负责,组织环保、水务、市政等相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渭河治理措施。2012年2月,市政府正式出台了《西安市渭河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明确把“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三个方面作为渭河治理的重点,全力推进。

  为此,西安市专门成立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常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还创新性推出在渭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实行“河长制”,渭河“河长”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皂河“河长”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涝河、新河“河长”由户县县长担任;太平河“河长”由沣东新城管委会主任担任;临河“河长”由临潼区区长担任。形成了“河长”统一领导下的各级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年实现污水“全收集

  在河流污染治理中,最切实有效的做法就是不让污水直接排放。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改造欠账过多,导致城市排水雨污合流、管网老化现象严重。为了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采取“大截流”方式,我市相继将皂河、漕运明渠、幸福渠、太平河、大环河污水、西斜三雨水干管的污水截流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彻底解决了污水偷排、直排问题。通过实施三污到五污、二污到一污、二污到六污等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解决了局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而导致溢流的问题。

  同时,加快管网建设,2012年完成了25项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改造项目;2013年完成了单项排水管网建设项目46项,随路建设的排水管网建设项目81项;2014年全面完成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管网建设工程。

  2014年9月,在封堵所有排污口后仍出现第一污水处理厂总排口超标问题,环保、市政部门工作人员蹲点污水处理厂,找出上世纪50年代的市政管网图,挖地7米,封堵了一根直排污水的管道,才解决了问题。

  三年来,全市共封堵排污口200余个,新建截污干管400公里,全市截污干管总长度达到2800公里。通过这些措施将城市污水全部截流进入了污水处理厂,真正实现了“全收集”的目标。

  在确保污水“全收集”的同时,我市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三年来,全市共关闭16家造纸企业,实现主城区无造纸企业。

  硬措施还需强保障。三年来,市、区两级财政不断加大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动员企业、社会、个人参与,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治理资金。共投入70.6亿元用于渭河治理,其中皂河治理投入21.8亿元。

  渭河敞开怀抱安心接纳清清 河

  如今,在皂河入渭口,“皂渭分明”亦十分明显。与三年前不同的是,1200亩的人工湿地内外,皂河的清水令渭河敞开怀抱,安心接纳。

  在水污染治理中,我市不仅全面提升了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彻底杜绝了城区河流污染,也探求出了一条河流生态综合治理的新路。目前,“引沣入皂”工程中,沣惠渠日均向皂河注水量达12万立方米,保障了生态基流。

  三年的攻坚克难,西安市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一份优良的答卷,也给了流域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截至目前,我市渭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已下降至30毫克/升、1毫克/升,达到渭河三年变清目标要求;皂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已下降至40毫克/升、5毫克/升,较三年前均下降了81%;新河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已下降至20毫克/升、1毫克/升,较三年前下降了86%、93%。

  为了确保皂河治理成果,我市已制定了下一个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在下一个三年规划中,全市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将更为科学合理,真正实施雨污分流,对渭河及其主要支流的进一步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节水治污蓄中水    古城更润更美丽

  ■记者 闫珅 实习生 杨启飞

  再生水利用 呵护生态环境

  注入“新水”的丰庆公园金湖水面开阔、鸭鹅成群,护城河画舫游弋、碧波荡漾……近年来,西安通过实施“八水润西安”工程,水环境不断提升,而其中再生水的利用功不可没。根据《西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年全市中水利用率有望达到30%。

  中水又称再生水,是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水质介于自来水与污水、废水之间,不能用于洗澡、洗衣服、饮用和洗菜做饭,但可用于厕所冲洗、园林绿化、道路保洁、洗车、景观用水等。

  在环城南路上,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原本是红色的消防栓,在这里却换上了绿色的外衣。与红色消防栓不同的是,这些绿色消防栓都是利用中水作为供水水源,出水主要用于绿化灌溉、市容洒扫及消防用水。

  据测算,我市每年从消防栓取水达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大峪水库库容,可供西安800万市民饮用10天。针对这种情况,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市水务部门加大了再生水利用试点工作,目前已建成再生水处理设施6座,日设计处理能力19.5万吨,平均日用量4万余吨,再生水取水点110个,管网和取水点主要集中铺设在东郊浐灞区、西郊、高新区、城北客运站和昆明路至护城河区域。2015年,我市计划新建设三座再生水利用设施,日处理规模达到10万吨。

  经过改造后的西安护城河里碧波荡漾,成为古城西安的美丽景观,但许多人并不知道,护城河里的清水就是来自于生活污水的再利用。据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再生水供水系统是由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环城西路再生水供水干管引出,沿护城河再生水箱涵敷设至护城河南门东段,去年3月31日开始向护城河供给再生水,截至今年3月,已累计向护城河供水407万吨。与此同时,目前西安市已实现向丰庆公园、环城西苑、永阳公园、木塔寨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浐河桃花潭公园等公园湖池补给,日用水量约为3000-5000吨/日。

  为了鼓励中水利用,去年3月1日,《西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公共事业用水和景观用水,应当优先使用中水。按照《西安市“治污减霾”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的要求,每个区都要建成3-5个中水取水点,利用西安中水回用设备浇灌花木、降低扬尘,改善西安生态环境。

  据西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我市将在市政杂用、园林绿化、生态景观用水及工业用水等方面同时发力,逐步用中水取代自来水。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市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1亿立方米。这些绿色的消防栓,将开启我市再生水利用的新篇章。

  节水使西安用水总量稳中下降

  西安,是一座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8立方米,仅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3和1/6。因此,加强城市节水、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就成为弥补西安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据悉,从2003年到2013年,西安市用水总量从17.72亿立方米下降到16.95亿立方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而用水量稳中下降的良好效果。

  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等低耗水产业,重点限制淘汰造纸、化工、印染等高污染、高耗水行业,着力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鼓励和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提高用水效率,继续开展节水单元建设,丰富节水型社会建设内涵。去年征收水资源费达到1.05亿元,累计封停自备水井2206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灾害。

  同时,我市下大力度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普及居民生活节水器具,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加快再生水设施建设,科学实施阶梯水价。持续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共建成25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02.1万吨,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5%和76.5%。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成雨水利用示范项目30家,总面积324.6万平方米,年可利用雨水总量达59.4万立方米。

  2009年开始,我市每年在市级水利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广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以节水器具进校园、创建节水型企业等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34%,超额完成省考目标任务。截至目前,共安排资金约500万元,累计购买并免费发放节水龙头10万余支,节水马桶2000多套,累计收益约5万余户,受到了公众普遍的赞许。同时,水务部门开展的“地下水保护行动”,使全市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灾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今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

  西安市从2012年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按照《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的要求,截至2014年底,市第三、四、五、七、九污水处理厂和阎良、临潼、周至、户县、蓝田、高陵污水处理厂等11座污水处理厂已完成提标改造。

  目前,市第一、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其中:一污基础开挖900立方米;二污正在进行多段多级AO池基础开挖,开挖土方1400立方米。计划2015年内完成提标改造。市第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已启动项目招标,计划2015年内完成提标改造。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市还将启动14项污水污泥处理项目,新增污水处理规模97.5万吨/日、污泥处理量900吨/日。项目计划总投资27.87亿元,力争今年年底全部建成。这次启动的第四污水处理厂三期(设计处理规模12.5万吨/日)、临潼区污水处理厂二期(设计处理规模2.5万吨/日)等11项污水处理项目,及高陵县污泥处理厂等3座污泥处置项目力争年内完工。

  市水务局供排水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工程涉及皂河沿线污水处理厂共4座,全部工程完成后,皂河沿线污水处理厂将会增加到9座,污水设计处理规模将达到141万吨/日,皂河沿线全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杜绝污水直排入皂河,为进一步巩固皂河变清成果奠定基础。待这些工程完工后,西安市辖区污水处理厂数量将达到29座,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99.6万吨/日,污泥处理量将达到1522.2吨/日,西安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污泥规范化处置率将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