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垄断经营遭批 破除出租车业垄断迫在眉睫
本组文/图 据新华社
新年伊始,一些地方部分出租车停运引发各界关注;西安、上海两地出租车价格听证会也引来热议。在司机叫苦不干、消费者打车难不满的两头夹逼之下,出租车行业成为舆论焦点。
业内人士认为,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各方已经呼吁多年,却迟迟不见进展。如今的矛盾,是多年顽疾的爆发,但也是行业改革的契机。
垄断“三宗罪”
近期出租车停运事件频发,虽然诱因与燃油附加费、“专车服务”冲击等有关,但较多舆论认为,病根还是出租车行业长期垄断经营带来的弊病。
“一宗罪”:出租车数量严控不顾市场需求增长
我国出租车行业多年来饱受垄断经营质疑,每个城市出租车的运营牌照由政府部门控制总数量发放。在一牌难求之下,出租车牌照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记者采访发现,上海出租车牌照转让价格被炒到50万元以上,沈阳的出租车“车标”价格上涨到80万元,仍供不应求。
由于有的地方出租车牌照没有有效期,所以“一旦拥有”就等于“天长地久”。沈阳出租车司机李峰告诉记者:“在获得‘车标’后,只要把车租出去,什么都不干,年收入就可超过9万元,标主10年内就能收回成本。再往后就是净赚的。”
“二宗罪”:出租车定价全靠政府调整
在9日西安和上海的出租车调价听证会上,有消费者代表提出,“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提价的听证会,因为光靠价格调整是解决不好行业问题的”“需要优化出租车经营模式,重新研究价格制定规则,改变政府定价的现状”“能否逐步研究适度放开(出租车)单一的价格管理制度”。
还有消费者代表提出,应该根据车型、驾驶员星级、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灵活制定价格,而不是现在“一刀切”的价格。
而因为高昂的“份子钱”带来的紧张的劳资关系,每一次出租车调价、每一次燃油附加费调整都像在鸡蛋码放的金字塔上放新的鸡蛋,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艰难。
“三宗罪”:出租车公司管理成本长期一笔乱账
尽管不少出租车公司都在喊穷,但其背后却有着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
记 者调查得知,某出租车公司虽然只有40辆出租车,但管理人员却有40人;另一家管理上万辆出租车的企业,其各级管理人员有2000人左右。对此,上海社会 科学院研究员左学金告诉记者:“上海一些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靠300多人就能管理37万人的信息。可见,很多出租车企业提升管理效率压缩成本还有很 大的空间。”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也指出,很多出租车公司公布的支出栏目不够细,尤其是管理人员开销不够公开透明,不够详细。
改革不能再拖延
近年来,各地出租车司机群体停运表达不满日趋频繁。记者梳理发现,2014年内蒙古包头、广东清远、安徽黄山等地都曾发生过出租车“不拉活”事件。出租车行业越来越突出的矛盾表明,改革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认为,出租车改革顶层设计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对 此,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目前政府借助出租车公司监督管理,而出租车公司通过征收“份子钱”约束出租车司机。但是,“随着 科技 发展, 完全可以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智能软件等手段管理出租车,出租车公司这种以专营权获得暴利的中间层,只是徒增运营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应下狠心动刀子”。
长 期关注交通领域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教授王军认为,此前城市之所以要严控出租车数量,是为了防止发生恶性竞争、盲目增加数量导致道路拥堵等问题,这些 问题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但现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都被解决了。那么继续进行数量管控、价格管制的意义在哪呢?
专 家认为,出租车行业改革毕其功于一役或有难度,让出租车行业更多地在阳光下运行却不是难事。陈小鸿建议,出租车行业应让监督和审计深度介入,向驾驶员和市 民公开出租车企业的支出情况,包括“份子钱”的总数和使用情况等。通过出租车行业成本的透明公开,让社会参与监督,倒逼行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