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法治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16.03.2015  10:14
      用自己的话写书,是个性;尤其是写一本理论专著,如果不是自己深思熟虑,悉心研判,夙夜一句一句从心里流出来,话就不真,不实,不新,也就没人看了。 
        在人们都在期盼过年的日子里,我读了宋昌斌的新作《中国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吸引我的除了选题新,见地新,正是这本书鲜明的个性语言和讲的真话。2月5日,在省委开会时,我对宋昌斌说:“你用真话、人话,给我们讲了一个大问题。”他谦顺地说:“这本书,我写了10年。” 
        在我的印象里,政府官员的本领主要是“”和“”,所管理之事不在专,而在懂。没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复旦大学先读文学,后读法学的宋昌斌,在政界走来走去,走到了陕西省政府法制办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之久。也许是专业的铺垫,加上工作的沉淀,使他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悠远的过去,艰难的现在,向好的未来,作了专门的思考,作了专业的研究。尤其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党的纲领,作为国家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宋昌斌拿出《中国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这一潜心十个春秋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恰如其分,也是他伴随着国家行进在法治之路上的一种有益探索。想着想着,思绪不由得又回到这本书上来。 
        说实话,这是一本读后能引人深思的书。 
        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方向路线”问题的重要。但多数人往往以为方向和路线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方向是目标性的,路线是通往方向的具体选择。人类社会在方向目标的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是基本目标。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会有顺逆快慢的差异。 
        那么,有没有一条相对安全顺畅的路径,把中国导入理想目标呢?宋昌斌的《中国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中国正面临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转型”,即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市民社会转变,这对中国共产党传统的执政理念、体制和方式形成空前严峻的挑战。当今中国面临至少四种可供选择的道路,而以法治建设为核心推进改革,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理想目标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作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对法治的概念作了全新阐释和历史考证,指出人类社会治理方式由神治、人治向法治、自治演进,是一个必然规律。同时,作者紧扣当下困扰人们的法治与发展、法治与民主、法治与维稳、法治与德治等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科学发展亟待法治规范、法治先行民主才能成为好东西、法治是维稳的根本途径、法治是德治基石的结论,廓清了时下人们对于实行法治的疑虑和担忧,促进道路选择的自信和坚定。 
        对于如何走好法治的路子,作者用饱含科学与激情的态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应有的权威。作者认为,我国现在的社会治理方式实际上还是“双轨制”,一种是人治特征为主的领导讲话、会议精神和政策性文件,一种是法治特征为主的宪法、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实施。生物学上有个功能“用进废退”原理,前者用得多了,后者的功能就会萎缩。因此,必须尽快转变人治色彩浓厚的传统执政方式,才能逐步树立起法律应有的权威。 
        ——改革要“入法”。法治的本质是把客观规律变成行为规则,改革的本质是“变法”,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已不是过去的“白纸涂鸦”,而是要“推陈出新”,必须由“先变革,后变法”进入“先变法,后变革”的新阶段,必须扩展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才能使改革更加有序,更加有效。 
        ——公平正义成为制度建设的灵魂。公平正义是国家治理永恒的目标,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是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点。作者对目前社会不公现象作了科学概括,对原因作了深刻剖析,论证了以公平正义为灵魂的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其中不乏触及根底的见识。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是一种必要的“”,必须加以制约。应在厘清“领导”与“执政”关系的基础上,规范党的领导。政府应由传统的全能型向有限和有效型转变。人大应该成为“大人”,政协应该真得“协政”。 
      ——推进司法独立与公正。司法改革的目标是公正,公正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独立。但要做到公正,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必须通盘考虑,才能有效抑制司法腐败。 
      ——建立有效和有序的监督机制。就反腐败而言,权力制约是治本,监督是治标。但权力制约体系的形成需要时日,监督仍需加强。要改进和完善目前的监督体系,使之更加有效和有序。实行全方位的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引导和管理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使之在国家治理中形成正能量。 
        该书学术性和政论性兼备,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真。作者敢于实话实说,不避忌讳。对于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争议的焦点问题,敢于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陈述和分析。二是新。全书从思路、观点到表述,充满着新颖的气息。特别是对法治本质特征的分析,对由实用主义引发的“俗政、乱政、懒政”和“国情特殊论”的极致化等现象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三是深。尤其是对社会治理方式演进的规律、人治的根源、权力的本质、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进不去”与“出不来”、民主与法治关系等的阐释,说理透彻,振聋发聩。四是广。作者知识面宽,视野开阔,政经史哲,无不涉及,古今中外,纵横捭阖,细细品读,既有穿越时空的激荡,也有曲径通幽的明媚。
        应该说,书中的一些观点是比较前沿的,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至于正确与否,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对于各个层面的读者,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此书值得认真一读,因为它具有顶层设计的性质,相信你读后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对于加深理解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肯定不无裨益。( 作者冀平,陕西日报高级记者、社会法律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