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移民搬迁让山里群众换“活法”

23.02.2015  02:37
 

  三九隆冬传喜讯:汉中市西乡县荣膺2013年度全省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先进县区殊荣,获奖200万元。去年以来,该县加快陕南移民搬迁步伐,创新项目资金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办法,实现了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目标,受到省市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年终工作考核更是位列全市前列。

   勇于创新,规范管理,让山里群众换“活法

  陕南移民搬迁是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就如何抓好这项民生工程,县委书记马世生指出:要加快陕南移民搬迁步伐,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严格质量管理,落实配套资金,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去年该县完成投资6.1亿元,实施移民搬迁3200户,出色完成全年任务。其中诀窍,当推全面实施的规范化管理。该县对前期移民搬迁工作,全面建立台帐、逐户核对实情。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共同解决工作中出现问题,并狠抓预算审查、成本控制、责任夯实和内部管理,促使工作高水平运行。

  数以万计的山区群众依托移民搬迁走出大山融入城镇,换了一种新“活法”。在沙河镇三友社区,我们看到新入住的300户村民正忙着晒腊肉、灌香肠,准备过年。其中一些刚回乡的年轻人已决定不再外出,而是依托社区就地创业。他们说:“党的政策这么好,让我们换了一种活法,我们还有必要往外面跑吗?

  娘家是四川省绵阳市的李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过去随丈夫在成都务工。借着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的东风,他们走出大山在三友社区落户,并按照政策享受了3万元的建房补助。去年8月新房竣工后,她和丈夫便返乡搬入新家,并在社区开办了一家超市,丈夫也在峡口镇开办了家具店,小日子过得平静安逸。可以说,美丽的移民新村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环境改善,联动发展,让山里人远离贫困

  针对山区群众不同需求,该县将移民搬迁划分为统规自建、统规统建、特困户安置、分散安置、进城上楼安置五大类型,全面实行项目化管理。各安置点的“小配套”项目由各镇合理设计,县移民办逐项审核,领导小组下达批复,各镇招标确定施工单位,竣工后县上联合验收。同时对统规统建项目实行限价审批,对土地前期费用、建安成本及室外配套工程概算严格审查后下达批复,最大程度地减轻群众负担。据统计,去年该县15个统规统建项目共核减造价2650万元,核减比例15%,直接让利于群众。

  移民搬迁深入进行,让许多群众尝到了甜头。46岁的董玉春过去居住在彭家坝的小山沟,家里只有一间半土墙房屋,全家人居住憋屈,生活困难。通过移民搬迁到三友社区后,居住改善了,眼界也开阔了,开始种植香菇致富。如今每年能挣到3万多元钱,还能精心料理家务,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这样的例子在各个移民社区比比皆是。该县通过探索安置点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多渠道增加搬出群众的经济收入。在土地坪移民新村里,26岁的山区妇女杨婷婷种植木耳200多架,每年能挣3万多元钱。而且销售时节不出门,自有西乡、城固等周边县的木耳贩子上门重金收购。还有一些走出大山的群众开办了农家乐、家具店和服装店,成为致富的好手。据三友社区主任介绍,三友社区在实施陕南移民搬迁时期的2011年,人均纯收入仅5700元,在陕南移民搬迁建设工作带动下,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

   增减挂钩,破解难题,再创移民安置新局面

  在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工作时,该县抓住被列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机遇,科学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积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消除土坯房、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做好拆旧农户的安置。

  县上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安置”和“边拆边建、零拆整建”的原则。对需拆旧建新户,统一纳入陕南移民搬迁规划点集中安置。对已建新房户,无条件限期拆除旧房复垦到位。采用“镇监管、村实施、户落实”的办法,以镇为单位,委托专业施工队,集中人力、机械进行旧房拆除和复垦。

  “两证”办理和旧宅基地处置是移民安置工作的难点,该县坚持“分片包干、分类处置、稳步推进”的原则,对需要拆旧建新的群众,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对已入住新房的搬迁户,限期拆除旧房并复垦到位。对地质洪涝灾害危险区的旧房,搬迁户无法自主拆除的,由所在镇政府统一组织拆除;对暂时无法拆除的,由搬迁户同镇村签订拆除复垦协议,给予1-2年过渡期。对集中连片的复垦土地进行流转经营,对分散的复垦土地由搬迁户耕种利用,既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又腾出了安置点建设用地指标。目前,全县完成拆旧1302.59亩。针对“两证”办理难问题,该县制定了《两证办理工作实施方案》,由移民办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各镇具体实施。目前全县“两证”正在抓紧办理,办结率达到70%以上。同时,该县在各移民社区全面实施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责任编辑:殷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