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成功复原"古人真容",技术国内第一,登上中央电视台!

09.02.2019  17:43

  你能想象数千年前的人们长什么样子吗?近些年来,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正在将这一愿望变成现实。西北大学耿国华教授团队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研究,利用颅面复原技术成功复原"秦人真容"。1月15日晚,该成果登上中央电视台,在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节目"秦陵头骨之谜"。 此前,该项成果就先后被新华社、中新社、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复原的秦始皇嫔妃长相

  该团队还曾复原唐高宗李渊第五代孙女李倕公主的面貌。当李倕公主一点点出现在屏幕上,佐以唐朝高耸的发髻、华丽的珠翠,一位唐代古典美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在许多警匪片里,都有复原面容的情节,但事实上,西北大学是国内将颅面复原手工过程搬到计算机上实现的第一家。而这其中的渊源,则要回溯到20多年前。

  1996年,公安部面向全国征集"九五"攻关项目。当时从事医学影像研究的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周明全、耿国华承接了该项目。从此,她带着团队一干就是20多年。

  

  从1996年开始,耿国华所在团队建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颅面库,发展至今,已采集了3000多个现代人样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颅面数据库。由于古人与现代人面容差距不大,通过对古人颅骨人类学分析,推断出其入葬年龄范围,便可依据颅面数据库实现面貌复原。

  除了颅面修复,20多年来,他们还在坚持文化遗传数字化工作,并从1997年开始和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现在不少互联网公司在做兵马俑数字化展示,我们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做考古基础数据研究,用虚拟修复技术对碎片拼接、复原"。这项技术在国内也是第一,2009年该团队藉此拿下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该领域第一个科技进步奖。

  

  颅面复原技术的研究说起来轻巧,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其中的艰辛。该技术实现了从手绘到建模、从无到有的跨越,公安部已经将该系统应用于几十起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但是,由于社会公益类应用往往不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不被评价体系所认可,耿国华最引以为傲的颅面复原,一直因为没奖励而少有人问津。

  在此前的研究中,团队在样本采集方面也遇到了不少麻烦。颅面复原采集样本涉及隐私、法律,早年间仪器辐射较大,征集志愿者是个难题。团队副教授刘晓宁说:"我把爸爸、姐姐都拉去了,团队教师也都各自发动亲戚、朋友,动用医院关系,就这样又采集了2000多套样本,靠的是人情而不是政策。"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这些麻烦现在都随着团队不懈的努力迎刃而解了。

  

  谈起未来的研究方向,西北大学耿国华教授说:"陕西有三秦国宝,秦陵、秦岭、秦腔众人皆知,我们做了秦陵兵马俑的数字化保护,它是世界级的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打算用计算机实现对秦腔非物质遗产的传播保护。"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