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建设接地气有底气的世界一流大学

16.03.2015  20:33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6日(记者 耿显家 陆航)题:建设接地气、有底气的世界一流大学——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   
            【核心提示】2016年,西安交大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对西安交大而言,这段几近120年的奋斗史见证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所名校的双甲子历程;折射的,是一种履行国家战略、肩负国家重任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一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与国家需要息息相关。从黄浦江畔到黄土高原,从多学科性工业院校到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她始终发挥着引领知识和服务国家的先行作用。而今,这所大学已跨越三个世纪,走过119年历程,扎根西部59年。“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是这所高校最真实的写照。她,就是西安交通大学。             初春时节,本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校园一排排苍劲的梧桐树矗立在道路两旁,迎接着春天的到来。穿过钱学森图书馆前的四大发明广场,记者来到主楼校党委书记张迈曾简洁明亮的办公室,对他就西迁精神、学科格局、服务地方和国家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话题进行了采访。张迈曾书记俊逸的脸庞上透着稳重与干练。从调离大学到省委工作,再重回大学,张迈曾对西安交大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情。
西迁精神 传承风范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交大曾举校西迁。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发展悬殊,文化环境迥异,生活条件差距较大,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今天难以想象。请简要回顾西安交大西迁的历史。             张迈曾:1896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源头之一的南洋公学创建于上海,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为响应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的号召,交通大学从繁华黄浦江畔的上海西迁至临近黄土高原的西安,1959年正式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自觉肩负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当年,以著名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彭康校长兼党委书记为首的西安交大党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衷心拥护西迁重大部署,为成功迁校付出巨大努力。许多员工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不惜卖掉上海的住房。在迁校及新校建设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备尝艰辛,顾大局,讲奉献。其间,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筑成了西安交大西迁精神的丰碑。             当年带头西迁的众多老教授如今已入耄耋之年,有的已长眠于大西北这片雄浑质朴的黄土地上。交大西迁人扎根于黄土地艰苦创业的豪迈气概,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甘于奉献的品格风范,为一代代的交大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这段历史所凝练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字西迁精神,极大地丰富了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塑造了西安交大特有的大学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今,作为西安交大文化根基的重要部分,西迁精神贯穿于这所高校的育人理念中。请您具体谈谈这一点。             张迈曾:西安交大一直秉承这样的传统,那就是广大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注重传承崇高的精神风范,铸成道德榜样,惠泽莘莘学子。老一辈交大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西迁精神,涌现出钟兆琳、张鸿、陈大燮等一批德艺双馨的大师先贤。他们高远的人生志向、朴素的爱生之情和博大的爱国情怀常令学生感佩于心。             如今,交大依然铭记西迁精神,不遗余力传承师表懿德。这里有年近八旬的全国教学名师马知恩教授,他倾力创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青年教师师风培养披肝沥胆;也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陶文铨院士,他始终坚守三尺讲台,获评学校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还有带领材料学科勇立潮头的孙军院长,虽然长期饱受淋巴癌晚期病痛折磨,依旧坚持指导该专业学生突破了《自然》(Nature)杂志论文发表的“零记录”。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宏学、启智、立德、树人。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四有”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坚持以思想育人、以道德育人、以知识育人、以感情育人的四大育人导向。
联动治理 争创一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您对西安交大的长远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着怎样的规划和思考?
            张迈曾:依我的理解,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西安交大要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必须首先实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全面国际化。学校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联动战略:在学校层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资源投入、目标考核和统筹协调;在学院层面,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目标定位、需求驱动、责任意识和落实力度。学校和学院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从整体上快速提升西安交大的国际化水平。             具体而言,首先要开展一流学科共建项目。学校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和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分层和分类管理,突破有限资源对一些有竞争力或有潜力学科的制约,加大资源投入和引智力度,优先扶持,率先发展。             其次,开展一流学者来访项目。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一流大学在吸引一流师资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学科发展的战略需要,一方面注重未来师资引进和聘用的特色化,使新任职教师尽快与已有的学科团队融合并提升。另一方面,也要刻不容缓地加大对现有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特色化培养,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国际学术前沿及交叉学科的探索,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重要的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几年社会各界对高校行政化多有诟病。近期,在您的倡导下,西安交大从校领导班子着手,在全国高校首推《约法十则》,强调在管理和学术发生冲突时,高校领导须全身心地投入管理工作。请您谈谈《约法十则》的内容和出台的缘由。             张迈曾:去年10月15日晚,西安交大召开全校干部大会,宣布了教育部关于郑庆华、席光、荣命哲、颜虹、王铁军、张汉荣等六位副校长的任命决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校领导班子《约法十则》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约法十则》内容涉及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持民主集中制、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勇于承担责任、严格管理分管部门、自觉履行请示汇报制度、做维护团结的模范、开展创造性工作、做好调查研究、遵守中央廉洁从政要求等十项约定。             《约法十则》的很多内容源自上届领导班子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目前将它形成文件,作为一项制度来执行,归功于制度本身的可操作性,以及背后的文化积淀。在宣布六位副校长任职的前一周,我和校长王树国与即将就任的副校长逐一谈话,对“能否保证每天8小时以上的管理工作”征求意见,得到大家一致支持,并有同志主动提出,不与教师争学术资源,不利用职权跑项目课题,当管理和学术出现矛盾时,以管理为主。             要做到以上几点,领导者首先应成为教育家和政治家,而非大学者。当前,时代呼唤现代大学加大治理力度,对此,要以表率作风唤醒执行力量,以可操作性寻找制度执行力。“实在、具体”,“有重点、有要求”是解读《约法十则》的关键词。前者强调将《约法十则》真正落实到每位校领导的日常工作中,后者则体现了《约法十则》操作层面的明确性。             《约法十则》公布以来,领导班子从中感受到了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约法十则》是“座右铭”,更是“警示牌”,敦促我们形成团结向上、奋发有为、廉洁公正的管理合力,推动西安交大的高校治理更加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西安交大近年来做了哪些努力?
            张迈曾: 从1985年开始,西安交大开始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招收少年班大学生,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针对智力超常少年实施特殊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中较早建立了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西安交大在全国率先实施“2+4+X”人才培养模式,即2年综合基础素质培养教育、4年科研能力培养教育和X年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三段式”模式;2006年创建了“工程坊”,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新型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从2005年起,西安交大在本科生中试点“双院制”管理,即专业所在的“学院”关注学生的学业教育,住宿生活所在的“书院”侧重学生的人格养成,至2008年,西安交大八大书院已覆盖全校本科生;2010年,西安交大将体育精神深入贯彻到人才培养中,让体育运动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活。             目前,学校启动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杰出青年人才,快速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在前沿基础学科领域和交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以实现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
以文载道 工文并重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文精神是一所优秀大学文化价值的灵魂。西安交大是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其高校文化中的?             张迈曾: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中国儒家学派教育思想之根本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理念,显示出强烈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亦是一种实践精神,其另一重要特点在于内化,在于引导人与塑造人。             西安交大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旨在提升师生学术水平,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智慧支撑,更重要的,在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是一流名校的基本标志。通过人文素养的熏陶,人文知识可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人文精神。大学通识教育必须承载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理解人类文明发展,明辨人性善恶,知晓生命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学科中的地位?西安交大在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张迈曾: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类整个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共通之处。《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从哲学上讲,指整个宇宙为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整体;从美学角度而言,这也是一条美感的基本法则;体现在物理学中,便是“一”变“多”、“多”变“一”的原理。另一个例子是,作为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中的公式如同但丁神曲的诗句般优美,黎曼几何学亦如同肖邦的钢琴曲般美妙。当人们读到可演算为无穷级数形式的某函数时,顿时会满怀人与天地并立的浩然之气。无穷级数的对称性有一种和谐美,读它像读一首数学诗,又仿佛是欣赏漂浮在蔚蓝天空的一片白云,无边无际,正犹如宋朝朱敬儒名句所道出的境界:“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以文载道、工文并重,做人治学两相宜,是西安交大薪火相承的光荣传统。可以说,西安交大人文社科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传承,伴随其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历程起伏而行。“厚植学子根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当年南洋公学执著的追求。建校早期的唐文治校长是一位具有新兴思想的国学大师,他不仅是西安交大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行者。1908年,他在开办电机科的同时,也创办了国文科,由此奠定了西安交大理、工、文并重的办学方针。             另外,西安交大历史上的彭康校长为充分发挥西安交大在国家和西部建设中的作用,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主持兴办了多个新学科和新专业,初步促成了西安交大的多学科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文理分家的弊端,推动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良性发展。             1984年,西安交大在全国最早恢复成立管理学院,具有一定理工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如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等始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2000年,原西安医科大学和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西安交通大学。至此,西安交大拥有除军事和农业以外的所有基础学科门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融发展,迎来了其人文社会学科的春天。             经过15年的发展,西安交大已拥有公管学院、经金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戏剧学院等人文社科学院,加上正在筹划成立的新闻学院,西安交大人文社会科学将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学科格局。
家国情怀 不辱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报》:承担国家战略发展的责任是西安交大的一大使命。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西安交大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迈曾: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我们指明了大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大学要将自我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结,肩负起理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的发展。             西安交大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已经与陕西省12市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是陕部属高校与陕西省各地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的新起点,也是政产学研合作的新探索。此外,西安交大与陕西省西咸新区将共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把绿色、环保、节能和“三个陕西”的概念,融入到建设设想中,实现“校区、园区、社区”功能集成,建设开放共享平台。这丰富了现有的大学形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形式,将大学里的软科学到硬科学、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用到港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把大学真正办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社会发展的引擎。             结合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西安交大通过整合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涉及的管理、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优势,凝聚活跃在新丝路上的专家学者,刚刚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以“世界视野、丝路特色、中国重心”为总体定位,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省内省外两支力量、政产学研四方面优势,着力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中国在当代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认同度和话语权,为促进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共同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西安交大培养的干部,我与西安交大产生了永生的情结。是她教给我知识,教会我做人,给我提供锤炼自我的良好平台。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不仅做陕西的西安交大、中国的西安交大,更要做世界的西安交大,要让西安交大走向世界、跻身世界顶尖高等学府之列。这亦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除了要有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更要靠我们每一位高校干部与师生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2016年,西安交大将迎来120年校庆。对西安交大而言,这段几近120年的奋斗史见证的,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所名校的双甲子历程;折射的,是一种履行国家战略、肩负国家重任的家国情怀。             2020年国家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49年国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样一个伟大历史进程中,西安交大要争取的是世界高度,要追求的是中国特色,要承担的是国家使命。
(信息采集: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