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 激活创新“给力”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

21.06.2016  17:12

2016年6月17日《陕西日报》第二版

      通讯员 程洪莉 李亚琼 本报记者 吕扬
      在刚刚落幕的2016年西安交大“学术之星”评选中,航天学院博士生张舒文拿下了第一名。硕博连读四年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33项,已获授权14项,学术成绩斐然。
      包括张舒文在内,超过1.5万人规模的研究生群体早已成为西安交大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他们在经过严格的科研训练后走出校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教育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生教育身兼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双重使命,西安交大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面向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保障体系为支撑,以勇于改革探索为引领,通过‘四个追求’着力打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西安交大副校长郑庆华介绍。
      求精:创新,是一种能力
      毕业季来临,西安交大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博士生李昱辉选择留校成为一名新讲师。三年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6篇,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3项。谈起收获,他最感恩母校和导师的正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奠基于合理的知识结构之上,既要求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也需要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为此,西安交大将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位课以必备基本知识结构为核心,按照一级学科遴选与确定,选修课主要是完成课题研究所必须拓展的知识结构。学校本硕博9级课程体系全部纵向贯通,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更多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迫不及待地去提前接触更深的专业知识了。“除了上课,问题驱动的自学更为重要。”读博期间,李昱辉研读过的文献将近800篇,“这为我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科交叉是促进创新的重要源泉。”仿生工程与生物力学中心主任、“青年千人”徐峰教授说。西安交大自主设立了8个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今年还专门设置跨学科领域交叉培养项目,特别拿出22个博士生招生指标,以交叉培养来促进交叉学科的培育。
      “我们可以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旦你有了好点子,中心就会不遗余力地支持你去尝试。”李昱辉告诉记者。浓郁的创新氛围,这也是西安交大经常诞生很多“有趣”研究的原因。受拉面制备过程的启发,李昱辉成功研发出一种人工肌肉纤维,被国际材料学领域权威刊物《先进功能材料》刊发。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郑庆华表示。
      求实:目标,瞄准国家需求
      最近,新疆特变电工集团向电气学院博士生黄浪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博士毕业能留在集团工作。扎在集团西安研究院两年,黄浪一直在琢磨研发一种固态变压器来替代传统变压器,这是学校和企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联合设立的前沿课题。“能源互联网非常火,但我国急缺一种功能齐全、可控性较强的国产电能装置,也就是‘能源路由器’的雏形。”这个项目刚刚结题,黄浪带着由学弟学妹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项目小组圆满完成任务,研发的样机效率指标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刚刚推出的同类产品持平,已经进入产品化立项阶段。
      “我们非常注重将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则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黄浪的导师、电气学院副院长杨旭教授告诉记者,自己在西安交大读研时就是经历这样的培养过程,这正是交大研究生教育的优良传统。读研时他在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电源模块,至今仍在生产,双方的合作关系持续了将近20年。2016年初,杨旭团队和许继电气等单位合作攻关的“大功率特种电源多时间尺度精确控制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校企携手在特种电源行业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上世纪80年代,西安交大在与行业企业长期密切合作的过程中发现,高级工程科技人才十分稀缺。1984年,经西安交大提议,教育部开始探索培养工程类型研究生,西安交大成为首批试点高校,并为此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提供成功借鉴。2002年,西安交大与清华大学等联名提议设立工程博士学位,2012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首批试点高校。
      2014年,西安交大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数首次超过学术学位,标志着硕士生培养结构类型调整有了根本性突破。“将来硕士研究生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学校要开门办学,产学研用结合,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宏春介绍,学校将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行“1对1”校企合作项目,实施项目式、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急需人才。
      求真:质量,是唯一的标准
      今年,电气学院有5位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被要求推迟答辩。所有的硕士学位论文要经过2位专家的匿名评审,一份不通过就要推迟答辩。这是原则,没有人能够例外。“要求严”,是西安交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每个学科有培养方案,每名研究生有个性化培养计划,每门课程有考核或考试,学位论文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多个环节,施行全过程学分管理。”研究生院副院长李秀兵介绍说。“我们对博士生要求尤为严格。博士生在校学习时间最长6年,实行末尾分流淘汰制,分流者转为按硕士生培养,或者按博士结业。我们要严格保证学位授予的质量。”李秀兵表示。
      名师出高徒,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西安交大正逐步健全院系为主体、导师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对导师的要求同样严格。西安交大率先打破博导终身制,实行博导资格审核与动态上岗制。每年重新审核博导资格,重点关注其是否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和足够的科研经费,如果基本科研条件达不到要求,当年不得招生,对师德师风不良者也实行一票否决。这种机制淡化了博导头衔,进一步确保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保证培养质量。
      求变:改革,与时代同行
      纵观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不懈追求。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西安交大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除了率先培养工程类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工程博士外,还率先提出按二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范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使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迈向了规范化阶段;首次出版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60余本,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创造了条件;1993年率先提出并实施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2006年率先试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10年“不同形式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标准”研究成果作为全国规范性文件发布;2011年率先倡议并实施博士生招生计划弹性管理,为招生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如今,西安交大学位授权点已覆盖全校所有学院、系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8个、硕士授权点46个,交叉学科博士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一些优势学科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远超本科生,充分体现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报考西安交大研究生的人数每年持续增加,初试分数线长居全国前五。
      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过去十年,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占全校六成以上;授权发明专利中,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或参与的专利占比99%;几乎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合作课题都离不开研究生的身影。博士学位论文最高奖“全国百篇优博”自1999年评选至2013年,西安交大共有27篇论文入选,46篇论文获提名,优博总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九位。
      目前,西安交大与1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等实质性合作,近千名在读博士生获CSC公派、学校资助出国访学或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全国各类重要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
      从上世纪30年代初至今,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85年风雨历程。自1978年重新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9000名博士、6万名硕士,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近一半研究生毕业生扎根西部地区建功立业,为西部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未来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将抢占三大制高点,”郑庆华告诉记者,一是继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系;二是填补国内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估的空白,以评促管,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国际化建设,吸引世界一流大学“走进来”,携手培养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生。
      在迈向“双一流”征程中,西安交大以“四个追求”为引领,培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为一体的研究生,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助力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肩负起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