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西安传统祭祖扫墓依然火爆 生态葬遇冷

12.04.2016  07:51

    冬去春来,草木萌生,每年清明节都是后人祭奠先人的重要时刻。记者了解到,今年清明假期三天西安在扫墓集中、交通拥堵严重的8处公墓,开通了6条免费公交专线,共运送乘客3万余人次。时至今日,拎着大包小包、不辞辛劳来到逝者墓前祭扫的方式,依然是大部分城市人安放浓浓哀思的途径。去亲人墓碑前,献一捧鲜花,点一炷清香,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让后人懂得尊崇孝道,也让追思故去亲友的道德情怀得以“落地”。

    社会现状

    墓前祭扫成为一种固定风俗

    在墓前祭祖扫墓,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期间,西安各大墓地迎来扫墓祭祀的市民,在人们寄托哀思的同时,殡葬问题再次成关注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网络对逝者表达哀思的网上祭祀服务平台已屡见不鲜,记者在西安市殡仪馆官方网站上看到,在网上纪念一栏中,网站上显示祭奠馆仅有逝者10余人。对此,西安市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表示,网上祭奠服务五六年前就已经开展了,因为经济效益不好,这项业务就暂停了,现在网上祭奠馆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支持传统,不是什么都可以用网络替代的。”市民毛女士说,祖祖辈辈的传统,对祭奠先人还是不会为了省去麻烦而选择在网上祭奠这种草率的方式。

    八成受访者选择传统祭祀方式

    而相比网上祭拜的冷清,扫墓在清明节期间依然火爆。清明节期间祭扫出行,西安市公交总公司开通了大雁塔北广场-三兆公墓,大雁塔北广场-市殡仪馆、凤栖山北区,大雁塔北广场-凤栖山南区,大雁塔北广场-引镇枣园公墓,纺织城枢纽站-霸陵公墓、汉陵公墓,半坡公交枢纽站-鲸鱼沟高桥公墓的6条免费公交专线。6条免费专线三天累计出车464辆,共运送乘客3万余人次,虽然社会上不断出现网络祭祀、鲜花祭祀这些新兴的祭祀方式,但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市民还是会采用自己认可的方式祭拜逝者,超八成受访者认为网上等新兴祭祀方式不会取代传统的祭祀方式。

    现有政策

    推广骨灰植树、植草等生态葬

    今年3月,我省殡葬改革和清明节祭扫工作通气会倡导建设单人骨灰安葬或双人骨灰合葬占地小于中省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并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倡导骨灰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到“十三五”末,较大幅度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骨灰装棺再葬、乱埋乱葬和墓位面积超标得到有效治理,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活动主流。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重大社会习俗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树立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培育绿色、文明、健康的现代安葬理念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殡葬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启动公益性公墓建设

    为解决困难群众殡葬难的问题,西安市从2012年起实行惠民殡葬政策,对于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流浪人员等6类困难人群,西安目前的救助政策是每人1000元。今年西安将进一步落实资金,争取做到市级层面在1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救助500到1000元,区县层面增加300元,未来实现对贫弱群众每人救助2300—2500元。西安市殡葬管理处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全市殡葬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启动实施公益性公墓建设,深入推进惠民殡葬建设。

    市民声音

    人活了一辈子要葬得体面点

    清明的扫墓大军人潮汹涌,传统的墓地区块里,前来扫墓祭奠的人群熙熙攘攘,记者走访了几家墓园,看到树葬、草坪葬等区域确实人烟稀少,似乎这样的新型墓葬方式并不受人青睐。

    据了解,每个传统公墓价格数千数万元都有,与公墓的价位相比,树葬、生态葬、花坛葬的价格明显便宜不少。树葬和花坛葬每个墓穴大概在千元左右,然而对于价格便宜又环保的这种新型方式,大部分市民却并不能接受。

    “感觉还是怪怪的,墓这么小,旁边的草长得茂盛点,怕是来扫墓都找不到了,生态葬墓与墓特别近,生前住得不宽敞,死后总不能也这么挤着吧,以后子孙们来看也会不方便。”清明期间扫墓回来的市民杨先生说,百年之后还是希望可以买一块好的墓地,人活了一辈子,走了也总要葬得体面点吧,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是我们的传统。

    咬牙也要选择有墓碑的传统墓葬

    “虽然社会上一直在提倡树葬、花葬、海葬等各种生态葬,但作为普通市民,我还是接受不了。”家住南郊的吴女士今年60岁,她说自己的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了,她这段时间正在给父母看墓地。“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们拉扯大,一辈子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怎么忍心在他们百年之后把骨灰撒在地里,当作花肥。

    “几十个人葬在一个大花坛里,太寒酸了。”吴女士说,虽然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一年的收入只有两三万元,但对于父母的墓地,咬牙也要选择有墓碑的传统墓葬,以后逢清明、寒衣节可以前来烧烧纸钱,说说话。

        市民能够接受生态葬但不愿意选择生态葬

    除了碑葬、草坪葬、树池葬、花葬等多种方式,记者在西安一墓园看到,目前还有壁葬,在西安一家殡仪馆的安灵苑记者了解到,这里寄存的骨灰盒都像抽屉一样镶嵌在墙壁上,一年收费180元,可以存放20年,西安殡葬管理处的负责人说,西安目前已经建立了6个公益性骨灰堂,但由于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入土为安”,许多人还是不选择。

    “选择生态葬,没有寄托了,暂时不会考虑”“让老人厚葬入土,这是每个子女都必须做的”“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至少让亲人入土为安”……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能够接受生态葬,但却不愿意选择生态葬。

       希望墓地价格1万元以内

    “‘厚养薄葬’理应被大家所接受,但目前还是需要一个过程。”退休工人屈女士说,希望政府规划建设纯公益的墓园,这些公墓最好有一个统一的价格,希望管理部门能充分考虑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家住旭景名园的蔡先生今年70岁,他表示:“人人都有子女,人人都有父母,没有哪个子女会在父母‘身后事’的问题上草率处理。

    “让自己父母的骨灰撒在海里、土里,和别人的墓地挤在一起,从传统观念上来说,现在我们的思想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蔡先生说,即使老年人有这样的想法,作为后人,孩子也不会这样做,一来是孝敬,二来亲戚朋友怎么看。他说,拿他自己来说,希望拥有一块传统的墓地,将来孩子来烧纸的时候有地方跪拜。墓地价格最好能够在1万元以内。

    保障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

    “虽然西安目前的殡葬救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六类困难人群‘丧葬难’的问题,减轻了困难群体的经济负担。但是对城乡普通群众来说,这个覆盖面还很小。”68岁的杨女士说,她们社区的退休工人每月退休工资也就2000多元,如果遇到孩子下岗,孙子上学的情况,家里基本上没有积蓄,哪里还能负担得起那么高的费用,这样会给后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在采访中,还有社区居民反映,目前的惠民项目、保障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差距,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滞后,经营性公墓价格偏高。

    希望政府扩大帮扶力度开辟绿色通道

    “现在的殡葬服务越来越先进,但费用也越来越高。”西安陕重社区的刘先生告诉记者,老年人一辈子养儿育女,没有攒下多少钱,现在的墓地价格有点吃不消。“作为普通老百姓平时不会太关注墓园,等到有需求的时候,在街边的中介机构咨询,价格最便宜的也在2万以上。”他说,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更别说是家庭条件差一点的百姓。

    “我希望政府扩大帮扶力度,在殡葬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适当的扩大殡葬基本服务对象,让困难群众也可以体面地离去。”李先生建议,政府在一些经营性墓园中划出一定的墓位用于公益事业,实行限价销售,同时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步伐,深入推进惠民殡葬建设,从而真正平抑墓地价格。

    市民需要公信力高的服务机构

    “我们社区有一个老人去世,只有一个独生女是个老工程师,由于一直在上班,老人去世后根本不懂怎么弄。”家住东郊的赵先生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如何处理老人的“身后事”,有些社区工作人员资历老还可以协助帮忙,对于一些年轻的社区工作人员也是同样不知道怎么办,“市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但现在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根本没有精力处理老人的身后事。

    他说,虽然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提供一条龙服务的组织,但服务和收费参差不齐,公信力不高,他希望政府能够牵头成立相应的组织,为市民提供收费合理的“一条龙”服务,为市民节省时间和精力。记者张艳芳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三秦网    编辑: 王瑜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