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光机所科技创新趟出一条新路子
《陕西日报》2015年2月14日第1版
本报记者 张梅
临近年关,西安光机所又传喜讯,其产业化服务平台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国家严格评审,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之一。这是继2014年12月底,其产业化载体中科创星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西安光机所产业化平台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资质。
近年来,西安光机所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人才特区”吸引高端人才
以程东博士为核心,来自加拿大、美国等地区的6位光通信领域国际顶尖人才组成的光子集成项目团队,是西安光机所引进的高端创新创业团队之一。该项目团队研发的光通信核心芯片产品,解决了光通信模块集成技术难点,达到光子集成芯片、器件和模块的产业化需求,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破解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痼疾,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首先要从“人”入手。从2007年,引进首批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刘兴胜开始,西安光机所拆除“围墙”,开放办所,通过“人才特区”为科研人员松绑,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
“人才特区”让科研人员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发挥自己的专长。对有创业潜质的科研人员,研究所积极鼓励、支持创业并进行全方位培训与引导;对擅长研究的科研人员,鼓励其静下心来专心研发,在获得成果转化收益后,给予更丰厚的物质保障和激励。对从国外引进的科研人才,不进行行政束缚,让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潜心研究。
为了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西安光机所大胆创新机制,让科研人员享受成果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在产业化的过程中,研究所支持科研人员持股,而且份额高于研究所的持股份额,并对其产业化公司不控股。而科研人员与投资方的股份比例,完全按照市场价值分配,研究所不进行行政干预。
西安光机所的“人才特区”,吸引了国内外光电领域的领军人才纷纷落户,形成了人才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使其作为专业光电信息类研究所的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专注尖端技术,推动高端产业
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西安光机所充分利用研究所的平台、人才、技术和设备,专注自己最擅长的光电信息领域真正的“硬科技”项目孵化。其中,多家产业化企业凭借其“硬科技”领跑行业技术发展。
孵化企业西安钧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玻璃增透镀膜液,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光伏玻璃、显示器屏玻璃和其他需要增透处理的玻璃领域。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得此类玻璃价格,从每公斤400元左右,跌到100元左右;成立不到半年的中科华圣微电子有限公司,拥有国际最先进的应用于Hi-Fi智能手机的超低噪声时钟芯片技术,将促进国产智能手机引领国际市场;继研发出投影式红外血管成像仪后,西安中科微光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又于去年7月,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可测静脉血管深度的第二代血管成像仪,使该公司成为少有的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医疗器械的中国公司。
截至目前,西安光机所共引进、孵化、培育了50余家高科技企业,产值规模达7亿元。以光电信息产业为主,囊括先进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的产业化集群效应初步显现。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陕西将拥有一批引领国际市场的科技型企业,产业聚集发展效应也将进一步凸显。
科研生态良好,没有后顾之忧
西安光机所的产业化效果如此显著,得益于“孵投联动”的“人才+技术+资本+服务”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
2012年,在西安光机所平台支撑下,“西科控股”和“西科天使基金”先后成立,2013年,“中科创星孵化器”成立。自此,中国有了首个专注光电信息领域、专业孵化硬科技项目的孵化平台,西北地区也有了首支专业的天使基金。科研成果产业化有了“钱袋子”。
西科天使基金专注于投资我省光机电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现金投资的模式,有效解决了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初期的资金难题;而科技人员来到中科创星平台创业,除了能得到资本支持、物理空间、孵化器等基本服务,还能享受到专业的财务、法务、项目申报等贴身服务。这一切,让科技创业者们在创业的初期没有了后顾之忧。
“孵投联动”模式使西安光机所走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列,而专业化、市场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举措不仅激发了西光所内部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也吸引了更多国内外顶尖团队落户西安。为了给产业化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中科创星”孵化器大楼和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日前已经启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反哺科研,西安光机所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