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补短板加快开放经济发展的意见

08.01.2018  10:3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按照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关于补短板的安排部署,现就加快西安开放经济发展制定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围绕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五新”战略和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坚持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向西开放门户城市,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环境,提高开放水平,实施开放经济倍增计划,着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1年,全市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开放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明显提升,进出口总值超过600亿美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达到200家以上,新缔结国际友好城市8个。临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自贸试验区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大开放格局。全市上下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开放氛围更加浓厚,开放战略更加积极、全面、务实。加强民间和政府间交流,完善对外交流平台,全面建成西安领事馆区,扩大友好城市数量,在重要节点城市互设办事处。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扩大人文交流。依托航空、高铁等交通优势,对外开放大通道基本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地位初步确立,西安成为国家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

  ——做实做强对外开放大平台。立足优势资源,坚持特色发展,打好西安“科技牌”“文化牌”“旅游牌”“生态牌”,打造招商引资优质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物流贸易平台型企业,培育壮大物流产业集群,打造万亿级商贸物流产业。依托国际陆港、航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出口加工区等,实现各类园区与内陆港联动发展。通关便捷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做大做实国际产业合作高地。探索构建新型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紧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军民融合示范区等建设机遇,培育开放经济新优势,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建立功能完善的产能合作新体制与支持服务体系,合作拓展“海外西安”发展新空间。

  ——建设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努力建成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全面完成《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西安承担的127项改革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可供西部乃至全国借鉴的创新成果。

  二、构建开放大通道

  (一)打通陆路大通道

  努力将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加强西安港与沿海港口与沿边口岸的合作,构建陆海直达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2017年以“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为主,向西打通五条国际铁路联运通道,2020年打通北线、西线及南线通道,初步完成国际铁路联运网络布局,到2021年基本完成国际、国内、区域三层级通道体系建设;以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作为班列运营主体,联合西安铁路局、中铁多联西安分公司等相关企业,对接哈铁、俄铁、德铁等境外铁路公司,开通向西国际铁路联运线路。构建以汉堡为中心,布达佩斯、莫斯科和鹿特丹为节点的欧洲物流网络,提高西安与欧洲主要经济区域的物流效率。依托西安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通过青岛、宁波和深圳延伸线路至日韩及东南亚地区。积极开发货源市场,与沿海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共享货源及市场。(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二)搭建空中大通道

  以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为目标,按照“丝路联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强化国际国内航线衔接,进一步开拓欧洲、美洲、澳洲、中亚主要城市的直航航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直航联系,增加通航点,提高通达性,形成以西安为国内中转枢纽,至欧、美、澳、非、亚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推进航空货运发展,加快空港新城和国际港务区合作发展,以增加全货运航线和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紧抓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中国孟菲斯”货运机场建设。借助海航现代物流集团、京东物流总部等落户西安的契机,发展航空物流,壮大临空经济,提升西安在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国内双向开放、资源要素双向配置中的枢纽功能。到2021年,国际客运航线突破75条,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国际通航点突破100个,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0万吨。(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局、西咸新区管委会)

  (三)连接高铁大通道

  在郑西、西宝、西成、大西4条高铁线路基础上,加快银西、包西、西武、西合、西渝、西海高铁和关中环线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辐射关中城市群、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连接成渝、北部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的“”字形高铁大通道。2017年建成西成高铁,力争2020年底前建成银西高铁,到2021年稳步推进西延、西十、西康高铁建设,力争建成阎良至机场、西安至韩城、西安至法门寺城际铁路。依托北客站枢纽,建设高铁产业新城。2021年,高铁线路达到8条,形成1小时到达关中城市群、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至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出行格局。(落实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

  (四)织密高速公路大通道

  全面提升现有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增设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服务区。推进大西安公路网加密规划项目研究,拓展通道能力,增强枢纽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互联互通。打造环绕大西安都市区的“2环+13辐射”高速公路大通道。2017年配合省交通厅开展西安外环高速南段前期工作,到2021年西安大环线项目建成通车。(落实单位:市交通局、市发改委)

  (五)打造连接世界的天地一体数字大通道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开通我市国际通信专用通道。2021年实现光网西安、无线西安、物联西安的建设任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争取国家健康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户西安。加强与周边城市和“一带一路”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合作,加快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西北核心节点、西部总部等项目落地。推进亚马逊云计算学院及企业国际化项目加快实施。加快西咸新区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无现金城市建设。2017年编制完成《西安市智慧城市总体设计》,完善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到2021年,西安市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业务链条较为齐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日益完善。全市大数据产业达到1000亿元规模,相关产品和服务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落实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投资委、西咸新区管委会、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三、搭建开放大平台

  (六)提升国际贸易功能区平台

  积极推动出口加工A区、空港新城保税物流中心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西安阎良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申报建设工作,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提升为载体,努力形成内陆地区对外贸易新优势。加强口岸建设,推进粮食、肉类进口指定口岸运营,加快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汽车整车进口获批口岸规划建设,争取水果、种苗等指定口岸早日获批。完善西安港口岸配套功能,扩建西安港铁路口岸监管区,建设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巩固和提升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扶持三星、美光等优势外贸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超导材料、输变电设备、工业缝纫机等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和后劲。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围绕建设国家示范城市,以西安软件新城(软件园)为核心,以经开区、碑林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航空基地、曲江新区、西咸新区为辐射区,构筑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一核七区+西咸新区”西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让“西安智慧”服务全球。(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开区管委会、曲江新区管委会、浐灞生态区管委会、航空基地管委会、航天基地管委会、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碑林区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

  (七)做强电子商务大平台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丝路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际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基地、西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电子商务集聚区和产业示范园区。到2021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翻番,达到6300亿元,交易额超过千亿元的电子商务企业达到3家以上,过百亿元电子商务企业达到10家以上,过亿元电子商务企业达到100家以上。深化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积极申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依托“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货运集散地优势,拓展跨境电商物流新模式。依托海外仓,提升跨境进出口派送,完善跨境电商扶持政策,开展跨境电商主题论坛、峰会、培训、商品推介等活动,引导我市小微企业拓宽营销模式。(落实单位:市商务局、浐灞生态区管委会、国际港务区管委会)

  (八)优化招商引资平台

  以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坚持“五资”齐抓,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效益。调整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现有开发区优势产业,开展专业化、产业链和资本招商。搭建线上贸易与投资促进合作平台和促进民间合作的国际商会平台。挖掘我市重点产业的优势企业,开展股权招商;围绕龙头企业上下游,开展产业链招商,力争到2021年,每个开发区形成1—2个完整的产业链;以精准招商为抓手,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点对点精准招商。由市级部门牵头,各区县、开发区为主体,以园区和优质企业为载体,实行联合招商。强化招商引资服务机制,加强市级相关部门对招商项目落地发展的服务指导工作。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等市级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建立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配套政策,助力科技、文化、旅游、生态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落实单位:市投资委、市贸促会、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环保局、市编办等相关市级部门、各区县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

  (九)搭建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

  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融合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搭建“走出去”、“引进来”政策支持平台和多双边机制性经贸合作平台,加强与美欧、日韩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实施一批产业合作发展项目。推进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在交通、贸易、物流、金融、科教、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新加坡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强化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关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产业协作。充分发挥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作用,加强与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深入落实与兰州、泉州、桂林、酒泉等城市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西安、泉州两地“一带一路”起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快大西安建设,推动与咸阳、铜川、渭南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构筑区域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贸促会、市商务局、市投资委等相关市级部门)

  四、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十)构建经贸合作交流大平台

  搭建国际性展会合作平台,引进国际性高端展会在西安举办,积极谋划在境外设立西安商品展示中心。加快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等场馆建设,积极申办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升欧亚经济论坛规格和影响力,探索“论坛+招商”、“论坛+产业”、“论坛+域外”模式,不断提升论坛招商引资、投资洽谈、对外开放“三个平台”功能。依托曲江新区为引领的文化产业大走廊,打造文化、教育、民生类品牌展会。依托高新区为引领的科创大走廊,打造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类品牌展会。依托经开区为引领的工业大走廊,以及“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浐灞生态区”为核心的对外开放通道,打造新兴工业、国际交流合作类品牌展会。全力办好丝博会、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暨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周、世界西商大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全球程序员节、丝路国际电影节、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重要展会和赛事活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好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和2018中德历史文化名城对话会。(落实单位:市会展办、市发改委、市贸促会、市外侨办、市投资委、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体育局等相关市级部门,曲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航空基地、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一)打造“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平台

  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产业集聚区、农业合作区等建设,开启“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重点推动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曲江新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积极建设欧亚经济综合园区核心区、中俄丝路创新园、中亚商贸园和中哈人民苹果友谊园。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以创新示范园、空港新城丝路国际产业园、泾河新城美国科技产业园、陕港融资租赁合作园、“一带一路”中欧合作工业园、中韩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积极筹划建设中亚长安产业园,鼓励、引导、支持西安有实力的企业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积极推动我市农业、装备制造、建材、造纸等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陕鼓、西电、陕汽集团、隆基股份、爱菊粮油、陆港集团、大唐西市集团等骨干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推动装备制造、光伏、电力设备等优势产业向海外布局,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贸促会、市商务局、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二)推进“一带一路”商贸物流发展

  搭建“一带一路”经贸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推进西安港冷链物流仓储基地、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长安航空营运基地三大聚集区建设,全力推进京东全球物流总部、无人机系统产业中心、云运营中心和中通西北电商物流产业园、传化集团“一城二港三中心”、新光集团世界苹果中心、海航数字物流生态体系等项目建设。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仓储基地,打造技术领先、功能完善、龙头集聚、标准健全、绿色低碳、通关高效的冷链物流供应链综合服务基地。加快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实现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中转、国际贸易、海关监管及综合服务等31项物流功能,提升西安港的集散分拨能力和货运吞吐量,巩固我市在全国铁路交通的枢纽地位。完成“西安传化公路港”项目布局建设,解决传统物流布局带来的环境、效率、转型升级问题,扩大城市升级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国际港务区跨境电商“洋货码头”和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聚集效应,打造丝路跨境电商大平台。(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贸促会、市商务局等相关市级部门,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三)创新“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

  以民心相通为目标,创新人文交流机制,以新西商为桥梁,以古都文化、丝路文化为纽带,加强民间与政府间交流,完善对外交流平台,打造国际交往中心。以历史文化为支撑,丰富合作发展新内涵,突出“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旅游中心。积极与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签署政府间文件,在文化交流、遗产保护、文艺创作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立“一带一路”城市人文交流协会,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和陕西省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易中心。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打造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智慧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平台。依托新丝路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建立“一带一路”语言实训与翻译平台。建立“网上丝绸之路”平台,组建丝绸之路媒体联盟,争取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落户西安。依托国际港务区,筹划建设丝路自媒体中心。依托曲江新区,做大做强西安影视、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扶持丝绸之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依托浐灞生态区,结合本土民俗文化,打造以《驼铃传奇》为代表的华夏文化旅游品牌。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深化国际教育合作。(落实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旅发委、市教育局等相关市级部门,国际港务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五、推进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

  (十四)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构建开放经济新体制,打造西安开放发展新引擎,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力争建成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高新区功能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人文交流枢纽和金融贸易中心,建设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经开区功能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探索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模式;国际港务区功能区以打造国际内陆自由港为目标,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产业、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产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和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和国际文化体育交流新平台;浐灞生态区功能区探索建设丝路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丝路国际交流示范区、丝路会展及总部聚集区及国际商品贸易交易区,搭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节点。(落实单位:市商务局,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五)加大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力度

  以资金融通为重点,探索跨境金融服务新渠道,打造丝路金融中心。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逐步探索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账户核准模式。支持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及下设机构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账户核准绿色通道,完善集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双人复核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等“五位一体”的账户核准工作机制,进一步缩短账户核准时间,持续提升自贸试验区企业账户服务质量。支持银行机构在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增设驻厅网点,不断拓展账户核准服务的覆盖面。支持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及下设机构开展“支付普惠服务网点”建设,并引导各银行机构通过采取强化网点服务设施、完善支付普惠服务机制、提升柜台服务质量等措施,推动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探索支持开立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方案和典型案例。(落实单位:市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营管部、市商务局,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六)全面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单一窗口”试点运行

  对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功能区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统一标准,规范流程,建设“一口受理”服务窗口,实现“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推进政务服务创新,推进“免费帮办”、“免费邮递”、“周末延时服务”等服务形式,让群众少跑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复制推广证照分离试点等其他自贸试验区最新制度创新成果。(落实单位:市商务局,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等相关开发区管委会)

  (十七)加快西咸新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推进网上自贸试验区发展

  开展沣东自贸产业园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丝路云”平台所需硬件设施的搭建,逐步形成数字经济聚集发展效应。2017年启动沣东自贸产业园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丝路云”项目(网上自贸区)实施机构的组建工作。2018年组建研发和管理团队,开展陕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区规划编制和“丝路云”项目(网上自贸区)前期调研、资料收集、可研编制、方案设计等工作。2019年开展“丝路云”项目(网上自贸区)系统测试工作,实现基本的功能展示和系统试运行。(落实单位:西咸新区管委会、市商务局)

  六、优化开放新环境

  (十八)完善涉外服务功能

  搭建国际贸易摩擦和投资纠纷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发挥中国贸促会经贸摩擦西安预警中心的作用,扩大外贸企业预警范围。搭建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平台,在国际港务区及其他自贸试验区设立中国贸促会商事法律服务窗口和中国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窗口,增强涉外服务功能。优化涉外服务环境,加快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适宜外籍人员居住生活的国际化环境。加快推进西安高新梁家滩国际学校和西安汉诺威国际学校建设,为外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进一步改善涉外医疗服务的条件,在开设涉外医疗服务的11所医院服务窗口增加会英语的工作人员,方便引导外籍人员就诊,门诊提供中英文导医手册,单位网站增加英文网页。同时,根据全市外籍人员的分布和增加的数量,每年增加1所涉外医疗机构。(落实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教育局、市外侨办、市公安局、市贸促会、高新区管委会、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十九)大力拓展国际朋友圈

  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西安开设领事馆和办事机构,推进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拓展国际朋友圈,缔结更多友好城市,推动互设商品展示中心,建立与友好城市交流互动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强化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友城建设,重点填补我市在非洲友城的空缺,积极拓展合作,实现零突破。到2021年,新缔结国际友好城市8个。(落实单位:市外侨办、市发改委)

  七、完善保障机制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

  依托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开放经济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协调解决开放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并推进实施开放经济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落实。着力构建综合高效、运转顺畅的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商务、发改、工信、投资、交通、金融、会展等部门及区县、开发区的紧密合作,形成纵横交错、有序联动的开放经济共促机制。

  (二十一)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把开放经济知识纳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开展党政人才开放经济知识培训,各级党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开放经济专题研讨或培训班。每年选派一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发达地区培训和挂职。

  (二十二)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开放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发挥开放经济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辅导,帮助引导企业借助政策扶持扩大规模,拓宽市场。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有效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二十三)进一步完善开放经济考核体系

  完善外贸进出口、引进五资、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等为核心的主要指标体系,市考核办按季度对各有关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开放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同时,将相关指标数据作为全市年度目标考核的依据。

  (二十四)联系实际抓好落实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补齐短板加快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

编辑: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