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一路径两驱动三平台四理念促转型发展

28.09.2015  10:09
            西安文理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存在两个战略性考量:一是如何在高校林立的省会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如何不断适应形势要求,服务西安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该院逐渐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的发展通道。

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签约仪式

西安文理学院在第四届陕西省高等教育博览会暨招生咨询会现场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
              2003年升本以来,该院坚持走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内涵发展、质量取胜之路。根据国家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形势,为适应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的需要,该院以转型求发展、以转型求升级,坚持秉承老西安大学的办学精神,创学创业强素质,求真求实固根本,在实现专科向本科转型、师范向综合院校转型后,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该院适时启动了二次转型,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外延式向注重结构、质量的内涵式转型,从追求学术型逐步向贴近应用型转型,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努力探寻自己的发展道路,办学活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快速提升。2013年成为陕西省同类高校首家双学士学位授予试点单位,2014年成为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站单位,同年获批为省首批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试点高校。转型发展不再局限在学校层面,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转型进入了升级提速、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针对“人才培养停留在传统的教室,课程教学简单模仿学术院校,科学研究脱离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该院多次开展教学大讨论,研究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明晰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和“文理为基、工管为重、师范做精、专业做特”的学科专业定位,提出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要求。该院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大主题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之成为该院创新驱动的两个轮子,双轮转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力求走得稳、走得远。该院不断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平台,把建设成为西安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政策咨询和科研创新基地,西安文化传承和引领的重要力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充实地方性应用型院校的内涵和特质。

悉尼市市长访问西安文理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平台               升本以来,该院紧扣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型新专业,改造旧专业,使专业总数达到42个,涉及9大学科门类,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类院校。2012年、2015年两次完善调整管理机构和教学单位,按10个二级学院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人才培养。为了加强转型发展工作,该院将现有专业分为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和省级、校级、院级三个梯队,形成“三纵三横”的专业方阵,不仅明确了各专业的类型、定位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不同类型和梯队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实行不同的资金支持、政策帮扶和教学资源配置。除保留20%的基础学科类专业外,其他  80%的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努力构建新的学科专业体系,较好地避免了专业设置的趋同化现象。             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该院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 实施“大类招生,分向培养”。2012年启动按专业大类招生、按具体专业分流培养工作,对教学班级、师资队伍、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收到了较好成效。 二是 开展双学士教育。2013年明确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2个专业的本科生可辅修管理学学科4个专业,申请第二学士学位。 三是 完善“分段式”培养。依托境外教学资源,推进“3+1、2+2或1+2+1”等多种学程,加强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开放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该院更加注重学生面向地方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一是 深化“合作培养”。该院与企业合建产学基地,倡导产教融合,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和企业生产过程,设置课程体系。 二是 拓展“订单培养”。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相关用人单位就业。 三是 探索“联合培养”。采用项目驱动战略,实行师资共享、资源统筹,培养行业职业实际应用人才。2013年该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多路径探索的理论与实践”获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为了拓展应用型人才上升通道,该院不再刻意追求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向,转而积极探索专业型研究生工作。在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在西安体育学院、宝鸡文理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探索实施硕士双导师、双基地、双课堂培养机制,培养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该院还推荐优秀教师作为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兼职研究生导师,带动校内研究培养工作。同时,该院利用自身条件,积极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上升通道,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地方性科学研究大平台               合格评估后,该院深刻认识到地方性是强大的内核,是新建本科高校生命裂变和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依靠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助力地方,才是地方院校能够生存、能够发展、能够彰显自身价值的根本所在。             该院在保持原有基础性研究的同时,迅速将研究工作的重点转向地方性和应用型研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合作,依靠地方、融入地方、联合地方寻找课题,共同攻关,达到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目的。             为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该院组织学术团队,成立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中国西部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清末民初关学重要文献及其思想研究”“关陇名人祠庙保护与文化传录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出版了一系列地方研究著作,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院与西安市纪委联合设立了西安廉政研究中心,一方面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的需要,联合培养纪检监察方向本科人才,另一方面集体攻关,完成了“西安廉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等研究任务,为西安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参考方案。该院与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合作,成立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撰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简明报告,完成了“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陕西省农村小学教学点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管理体制研究”等重大招标课题的研究。该院与西安市政府秦岭办联合成立西安秦岭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等研究,出版了《秦岭四库》等多部资料,全景式再现了大秦岭物态、生态、文态、神态的生命系统。该院与西安市统筹城乡办联合成立西安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西安市“十三五”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编制任务。该院与西安市旅游局联合成立了西安旅游研究中心,承接“西安旅游条例”“西安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西安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个委托研究课题和“西安大遗址旅游容量的优化调控研究”“西安市旅游业发展研究”等重大课题。             该院还与地方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促进协同创新发展。该院与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元智能再制造有限公司等合作,在校内成立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实验室,2014年底获批为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在这些地方性研究中,该院广泛动员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如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学生深入地方各类社区深度调研,开展“现代都市邻里文化研究”,《西安文理学院大学生走进都市新社区(口述实录)》成为其重要成果,其中收集了学生调查报告17篇,包括邻里关系、邻里文化、城市农村差异、空巢老人等方面,这是将学生研究写作过程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些围绕地方性开展的研究,不但打开了地方院校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使地方院校找到了用武之地,而且集成了社会各方力量,有效提升了学院实力,形成了与重点大学错位发展的格局。


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础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市水务局政校全作签约暨授牌仪式

西安文理学院举办干部培训开班仪式

西安文理学院与西安市旅游局政校合作签约仪式

开放式社会服务大平台               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之道,也是地方高校创出质量效益,办出优势特色的基础。该院以开放式的姿态,全方位的服务地方社会,取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近年来,西安作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进入率先发展的新阶段。为解决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发展和人才问题,市政府确定该院为西安市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该院积极作为,与西安高新区共同组建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构——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一方面广泛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另一方面为该院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经过几年的实践,该院的“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为了提高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该院联合市政府部门和驻地区政府,在全国率先举办新市民大学班,利用节假日免费授课。除了开设文化基础课和英语课外,更主要的是开设个人职业规划、个人创业指导、心理健康与调试、社交礼仪、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城市风险规避等实用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该院与市委组织部开展合作,成立了西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基地,5年来共开展培训88期,累计培训人员13000人次;与市纪委合作成立了西安市廉政教育培训基地,3年来开展培训20期,培训纪检干部18000人次;该院还与西安市各区县、市级部门开展合作,为他们培训各类干部1800余人次。             作为西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省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该院注重发挥传统优势专业和师资力量,多年来为西安市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30余万人次。近三年又拓展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大学生就业培训、军转干部培训及多种职业技能培训。近期,又与西安中韩企业促进会合作,为全国最大的引进项目——韩国三星集团及其数百家配套公司服务,为西安高新区快速形成的“三星城”培养培训各类合格的国际通用和专用人才。             多渠道服务地方的工作,为该院打开了开放办学的大门,促进了该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快了该院融入西安、服务西安、助力西安的步伐。             在此基础上,该院进一步扩大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西安市“五区一港两基地”和三大国企召开合作论坛,与各区县、市级部门建立广泛联系,使该院成为西安人的大学,形成了互动合作、优势互补、开放共荣的良好机制。
四大理念:契合 集成 开放 共荣               一条路径,两轮驱动,三大平台的建设,贯穿着四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契合、集成、开放、共荣。地方高校既要改变“清高”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也要吸取与重点高校同位竞争的教训,必须沉下身子,主动融入、投入到地方社会中去。专业设置要考量与地方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规格、科学研究的课题要贴近地方现实需要。要将分散的专业和零散的人才重新整合,交叉融合,更好地适应当地产业集群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应用型内涵。以开放办学的姿态向社会开放,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西安离开该院还可依靠其他高校,该院离开西安则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为继。故办学育人首先要想到该院能为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当地社区、当地群众做些什么,提供什么服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性科学研究、开放式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平台建设中,都要具有契合、集成、开放、共荣的思想。要寻求该院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契合点、集成度、开放面、共荣体,形成优势力量,激活办学体制,彰显该院价值。近年来,该院在西安招生人数不足新生总数的25%,但在西安就业人数已达到70%以上。             承载着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优势,适应了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发展格局,在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的大潮中,该院将继续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地方性、应用型为车之两轮,创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平台,落实契合、集成、开放、共荣四大理念,丰富应用型院校新特质,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新内涵。                                                 (责任编辑:刁巧燕)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