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灯笼村”的萤火微光 传统手工艺渐行渐远

09.02.2017  17:15

  中新网陕西新闻2月8日电(张枭 梅镱泷 张一辰)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西安最大的“灯笼村”却寂静冷清,制灯的手艺人略显清闲,购买者寥寥无几,往日繁华景象已成“记忆”。

  “三兆花灯照九州,精工细作传千古。”位于西安南郊的三兆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相传已有上千年的灯笼制作历史。鼎盛时期村中千余户村民都制作灯笼,并远销海内外。

  临近元宵节,记者在三兆村看到,村口外绵延百米的摊位正在销售各种样式的灯笼,但购买者寥寥。村中仅有几家商户销售灯笼,人流量不多,显得颇为冷清。

  在村口摆摊售卖灯笼的车军说,如今灯笼的销量远不如前,传统手工纸制灯笼更是难觅踪迹,他销售的灯笼部分也是从外地采购而来。

  “传统的篾纸灯笼制作周期长,一个15元左右的只挣2至3块钱,今年村中已无人制作。”制灯60余载的老艺人呼延振元告诉记者,传统篾纸灯笼需要提前几个月来破竹竿、削篾子,然后再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相对比较复杂,也不易保护和运输,近年来已逐渐被市场淘汰。

  在呼延振元家庭小作坊式的制灯工厂,记者看到,院里随处散落着钢筋和绸布,工人正在给钢筋做“记号”并进行现场切割,然后将钢筋焊接成灯笼框架。同时也有工人在对成型的框架安装灯具和粘贴绸布。房中角落堆放着大量成品灯笼。

  呼延振元介绍,如今村中制作灯笼多是用铁丝、钢丝焊接,大型灯笼以钢筋为框架,灯笼的面料改用金丝绒或绸缎布。样式大多按顾客要求制作,以生肖、人物为主,每年七月至十一月集中制作。

  “西安街头悬挂的红色灯笼有一些是我们村做的,但西安城墙灯展、大唐芙蓉园灯展中却没有一盏工艺灯出自我们村。”呼延振元坦言,家庭作坊式的制灯流程及创新能力的缺乏等因素造成了三兆村在市场竞争中日渐式微。

  在呼延振元看来,外地灯笼已有了印花、烫金、刺绣等创意,并将灯笼制作的工艺流程拆分,形成产业链条,降低了成本。而如今的“灯笼村”则有些“落伍”。

  曾经家家户户制灯的三兆村,如今也仅余十几户仍在“坚守”祖业,李杰便是其中之一。他除了制灯外,还制作诸如大型商场里的工艺吊灯,圣诞灯等商业美陈。

  “如果不创新转型的话就没有发展出路了。”李杰说,商业美陈是制灯手艺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创新尝试,以后还会不断作出尝试。此外,他近几年也开始在网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灯笼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灯笼村”的艺人们却无暇顾及于此,如何在现代工艺创新与传统技艺传承间谋求平衡,或许是当下横垣在他们心头的一道待解难题。(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