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让农村重新繁荣热闹起来
西安:让农村重新繁荣热闹起来
让农村居民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勇 聂晓阳 陈钢
西安胡家庄村农民向养谊,对一个小小的馒头有着大大的感慨:“前些年在城里打工,看到街头巷尾、小区门前,有很多统一店亭、统一着装、统一配送的放心早餐店。城里人一出家门,就能吃上放心早餐,我心里真是羡慕,盼着什么时候放心馒头店也能开到咱农家门口,叫咱也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今年9月,作为西安市“片区化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部分,放心馍店真的开到了他家门口。向养谊说:“这不仅仅是吃个馍的问题,是政府关心咱农村人,把咱农村人看得跟城里人一样的问题。”
农村“片区化社区”
在片区化社区建设之前,胡家庄村的村民存取款要到差不多10公里之外的户县县城或余下镇,老年人就更不方便了。现在社区里有了取款机,农业银行的代办员也按照市里片区化社区建设的统一安排进驻到村,村里71岁的老人马夫西说:“这件事真是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
胡家庄村二组村民耿海谋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年迈的老父亲。国庆节前他回村探亲,惊讶地发现村广场门口两侧的便民服务大厅、社区卫生室和老年活动站里人来人往,超市、饭店、理发室等都旧貌换新颜,广场人流熙熙攘攘,“远远超过过年的热闹景象”。
本刊记者在胡家庄片区化社区服务中心看到,这里的公共服务功能区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分为公共服务楼、医疗服务楼和生活服务区三个部分,其中政务服务涵盖民政、计生、司法、土地、城建、卫生、农业、林业等部门,片区内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理低保、救济、宅基地审批、婚姻登记等事项。
以原来的村卫生室为基础升级建成的医疗中心总面积约250平方米,配备了B超、心电图和血样检验等医疗设备,增设了检查室、留观室和住院服务,并有县、镇医院医生定期进村巡诊。
胡家庄片区化社区中心设在胡家庄村,辐射周边8个行政村6097人,片区内所有人步行到服务中心不超过两公里。像这样的农村“片区化社区”,西安市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有49个。
本刊记者从西安市城乡统筹办公室了解到,在未来4年里,西安市还将由市级财政投入近10亿元,分期分批建设683个类似的农村片区化社区,加上2011年以来已经建成和即将建设的一百多个新型农村标准化社区,城镇级的公共服务将覆盖西安市行政范围内所有农村地区。
保持农村原有风情风貌
“农村片区化社区”这个概念是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2013年6月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在农村地区最大程度地普及基本公共服务,促使农村地区自然形成一个个资源和人气更加集聚的“片区”,在城镇化的同时阻止农村的空心化和衰退化,实现城乡共荣。
“西安农村一个乡镇辐射范围往往有几十公里,在乡镇建设服务中心,设施再好再全,真正能享受到的农民仍是少数。现在按照片区化思路建设农村中心社区,一个中心村服务四五个自然村,服务人群平均为五六千人,辐射半径一般为两公里左右,这将极大地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局面,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化。”魏民洲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农村社区建设从基本模式上看,主要有新型标准化农村社区模式和“一村一社区”模式这两种。相比之下,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有独特优势和长远意义。
“农村片区化社区建设的最大好处,是在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能够保持农村原有的风情风貌,不改变村民的居住和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村居民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魏民洲说。
西安96%的面积在农村,一半的户籍人口、1/3常住人口在农村,如果都大拆大建,让农民集中上楼,把农村都建设成标准化新型社区,不但财政上无法支持,而且也容易违背农民的意愿,制造新的矛盾。
“新型城镇化不是农村地域变成城市市区,而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陕西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郑梦熊认为,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更加符合西安绝大部分农村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实际,也有利于惠农资金和措施的累积与整合。
据了解,目前建设一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平均投资在100万~200万元左右,主要资金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不额外增加县区和农民负担。西安的农村片区化社区建设与陕西省镇村综合改革中的“小村并大村”思路高度契合。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的中心村选择,就是镇村综合改革合并村庄的中心村所在地,不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浪费。
为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农村的发展,西安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城乡发展统筹办公室”的同时,还设立了一笔统筹城乡的专项资金,每年按照20%的比例增加。
农村人口出现回流迹象
“青壮打工去,锄禾老与孤”。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受访专家认为,农村留守人员生活不便利、缺乏交际交流和精神文化互动的场所和平台,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
户县孙姑村党支部书记高长明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后,村子里的人口已经出现了回流的迹象。过去村里在城里工作的人员退休后都不愿意回村,主要是生活、医疗和娱乐都不方便。现在买菜吃饭看病都在家门口,文化活动也和城里一样丰富,而且还不花钱,所以大家都很拥护。
周至县三高社区退休回村老人钱川才对记者说,现在的农村生活是“背靠高岭,门对青山,头顶蓝天,没有污染”。像他这样的退休人员,宁可选择在农村居住,也不选择在城市养老。因为在农村能够享受到和城里差不多的便利,而且出门“还不用戴口罩”。
西安市统筹办负责人蔡保平说:“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并不意味着农村就没有存在和服务的价值。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的水平,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所以一定要探索出一条新路。”
与强调产业先行的农村社区建设相比,西安的农村片区化社区建设更强调“生活先行”。记者在调研中也发现,已经建成的农村片区化社区中,集体舞广场、老年活动室、戏剧舞台、书法室等社区设施是最受农民欢迎的。
“我们一直强调社区服务的面要宽,要为群众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像卫生所、养老院、便利店、理发室、浴池等这些群众生活需要的,社区都要想办法提供。”蔡保平说。
在他看来,如果只是把乡政府的公共政府服务下沉到村,农民利用率不高,时间长了容易流于形式。但生活服务是农民每天每时都需要的,搭好这个平台,生活服务做好了,政策服务和产业服务自然会得到促进。人气聚集了,那些与产业有关的人员和要素也自然会到这里来集聚。
西安市在推进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过程中,也一直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尽最大可能保留地方民俗,建设“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比如,户县的史东社区、石井社区、朱王社区在服务中心的教育培训室开展了剪纸艺术培训和龙窝酒文化活动,在社区定期开展秦腔自乐班、农村锣鼓等娱乐活动和群众性书画、文艺交流活动。
受访专家表示,目前农村工作问题多、麻烦多,不容易出成绩,所以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存在“不爱管农村”的现象。对此,专家们表示,正视农民的需求,扎扎实实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防止农村的空心化和衰退化,这既是对农村和农民感情的问题,也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是“执政良心”的问题。
城镇化要解决农村问题
受访专家表示,过去有观点认为抓小城镇就是城镇化,忽略了农村本身的发展,如果还沿袭这种发展思路,那么城市将越来越庞大,而农村则越来越凋敝。西安的探索恰恰是抓住了农村公共服务这个矛盾和需求和核心,其背后是深刻的执政理念和治理思想的转变。
户县胡家庄村村民李佑生说,没有农村的繁荣稳定,就谈不上中国梦的实现。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村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文化饥渴开始成为农村最大的需求。有了片区化社区这个平台,不但留守人口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且也解决了年轻人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给萧条的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用城市的一把火,就可以照亮农村一大片。”郑梦熊说,“过去一说城镇化都强调怎么让农民进城,而现在则意识到要给农村留点人才。农村繁荣不能光靠留守人口。新型城镇化是农村和城镇都得到发展,不是放下农村不管了。城镇化归根结底还是解决农村问题。”
有关专家和官员认为,把工作重点放在以生活先行为主导的农村片区化社区建设上,有利于促进各级主要领导和广大公务人员转变观念,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使公务员向公共服务普惠化、帮助农民实现更美好生活的服务者转变。
周至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说,社区建设为很多村干部搭建了想干事能干事的平台,增强了群众的集体意识和观念,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群众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强了,上访的人也少了。
户县甘河镇胜利片区中心村书记王讲话说,过去农民办事要到处找村镇干部,乱跑一气,有时候办一个事要跑五六回,群众意见很大,说怪话、气话、风凉话的很多。现在和农民最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都下沉到了中心村,农民走路不超过两公里就把事都办了,心里舒畅多了。这种举措也增进了社会的正能量,“对党和政府执政公信力建设也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