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安长安区考研村:生活成本低干扰少

30.08.2015  18:29
探访西安长安区考研村:生活成本低干扰少 - 古汉台
探访西安长安区考研村:生活成本低干扰少 - 古汉台
来源: i3.tobei.cn

学校附近的城中村旅馆成为备战考研的集聚地 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学校书店和宿舍三点一线贯穿整个备考

321路公交车辗转到金堆城小区时,通常车里人已经黑压压一片了。王启航撒腿狂奔到人群的最前端,待车门开启,他把半个身子往人群的缝隙里扎,缓慢挤上车。

他的目的地,是长安区郭杜街办康杜村。这个地处西安南郊大学城的弹丸之地,因周边的大学聚集而繁华起来,素有“考研村”之称——通往村里的一趟趟公交车上,很多像王启航一样的年轻人,在试图寻找着各自清晰的未来。

王启航的选择是考研,“目标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公交车一路颠簸,从早上吃了一个烙饼到现在,他连午饭还都没吃。他瘦小的身材,伴随车厢的晃动,来回摇摆。

很长一段时间,考研的初衷一直是王启航的禁忌。逢人问,他只犹犹豫豫,“工作难找”,要么“没上够学”,再么“考着玩呗”。可在康杜村住了两星期后,事情不一样了。“我要接受更高层次的深造和研究。”他坚定地说。

为了共同的目标 走到一起来

事实上,背后的真正原因,则是弥漫在康杜村里“浓郁的学习氛围和风气”。王启航说,在很多人眼中,考研是一种苦行僧式的方式,且研究生毕业后,同样面临就业压力。“一个大四学生,不找单位实习,不跑招聘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大家会觉得这很不务实。

在康杜村,就不会有这样的舆论。在一栋栋由村民自建的家庭式旅馆中,几乎每家都住着备战考试的大学生,有人考研,有人考公务员,有人参加司法考试。

时间久了,他们就混熟了,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圈和交往圈,平日里互相借本资料,结伴去培训班听课,你给我垫付房租,我帮你取个快递。有人毕业离开,就会吆喝大家去村口的烤肉摊喝酒。

村 口卖台湾卤肉饭的老王告诉记者,这群年轻娃经常来店里吃饭,大家都背着书包,聊的话题也都是“文绉绉”的。在康杜村住了两年半的董小伟,曾引用毛泽东的 《为人民服务》一文,概括这里的生活,“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所以,这种结合在一开始,就变得单纯和简单,少了现 实社会中的世俗和浮躁。

王启航是西北大学法学系大四学生。大三时,他萌发了考研的念头,便背着家里人,在学校对面的康杜村,租了一间民房。房子是最常见的城中村结构,一条幽暗潮湿的楼梯,由一楼通往4楼,天井中,一眼便能瞥见晾在每层走廊上的衣服,五颜六色。

王启航的房子在2楼,8平方米大,被一张双人床和一个木头书架塞满,书架上密密麻麻都是书。他最近看的是罗素《西方哲学史》、萨特《存在与虚无》和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这对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不小的考验。

我 属于跨专业考试,隔行如隔山啊,难度很大,”他跑到隔壁的房子,向邻居借来一次性纸杯,给记者倒了杯清水,“说了你可能不信,整个大三一年,我去过最远的 地方,就是刚才乘车的金堆城小区,距离我这里8公里,11站路。”他是西安人,家就在市区,但为了不影响复习,整个暑假连家都没回过。“学习氛围很重要, 一旦教室里掺杂了非考研学生,肯定会影响复习效果。

至于金堆城小区,那是他每天上培训课的地方,他花3000多元报了这个培训班,突击英语和政治,暑假时每天去上课,早上3小时,下午3小时,从没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