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立方星搭乘长征七号发射成功

30.06.2016  00:07

2016年6月27日《陕西日报》第二版

      本报讯(通讯员 王凡华 记者 吕扬)6月25日,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世界首颗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乘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6日12时20分12秒,“翱翔之星”首次向地面传送数据,并被成功接收。
      “翱翔之星”是国际上首颗12U立方星,是西工大自主研制的第一颗微小卫星,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地球大气层外光学偏振模式测量,为偏振导航技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未来“翱翔”系列卫星还可应用于伴飞巡视、对地遥感、数据中继等领域。
      立方星是一种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的低成本微小卫星。1U(Unit)立方星,体积为10×10×10cm,在此基础上,可拓展为“2U”“3U”甚至“12U”(20×20×30cm)。立方星是微小卫星发展的主要方向,实用化的立方星技术2014年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以周军教授为核心的西工大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立方星研究。目前,该实验室已经形成了2U、3U、6U、12U等系列化的立方星及其组件产品。部分组件已经应用于国外立方星。今年,西工大研制的12U立方星参加了欧洲立方星4S会议,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目前,实验室正逐步形成12U立方星的国际标准。未来,立方星设计的部分国际标准将由中国科学家制定,这将大大提升中国在国际微小卫星研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据悉,该星还是世界首次开展在轨自然偏振光导航技术验证,该技术从偏振导航信息获取的角度出发,开展大气层外偏振模式测量,这在国际上也具有“开创意义”。未来,在全面产业化之后,该实验室还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卫星定制服务,比如通讯定制、地图定制等等。届时,“私人定制卫星”将不再是梦想。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