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首所高校的大跨越:从“干部摇篮”到现代民族大学

03.07.2015  01:05
            2015年,对于西藏人民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迎来了她的五十岁华诞。2015年7月,在离拉萨2800公里外的陕西省咸阳市也正积极准备着另外一场关于西藏的庆典,和新西藏同生共长的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挂牌大会即将举行。             伟大的时代总会孕育无数的神奇。新西藏以其在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碰撞交融中形塑的独特文化气质,惊艳了整个世界。当大家追问,西藏何以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从落后到进步、从黑暗到光明,从愚昧到文明”,实现了跨越千年的社会变革,大家又怎么能忘了那些为新西藏建设发展倾注了无限爱恋、奉献了青春乃至献了出生命的千万万万的筑梦者。             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西藏各族人民,他们是扎根高原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他们中间,有一支队伍格外耀眼,这支队伍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符号:他们是“西藏干部的摇篮”——西藏民族学院的学子。“西藏干部的摇篮”是历史赋予这所学校最荣耀的称号,但学校的荣耀不止于此,在西藏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不同历史时期,她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可以说,在中国高校中,西藏民族学院对西藏当代社会所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无出其右者。             浸透着历史气息的文化符号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推移发生着奇妙的变化。2015年初夏,“西藏民族学院”这个承载着50年风华荣光的校名,连同历史和人民赋予她的昵称、简称“咸阳民院”“民院”,将永远地被封存在校友们美好的记忆中。因为她有了一个新名字:西藏民族大学。57年的办学历史,三个阶段的跨越发展,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在陕西省咸阳市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从西藏公学到西藏民族学院,再到西藏民族大学,她在时空奇妙的变换中不断蜕变飞升,以持续为西藏的文明进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做作出的不朽功勋来续写她的骄傲和光荣。   历史荣耀:勇担重托 不辱使命               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2014年10月16日,受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委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到学校考察并看望慰问师生,他谈道:“实践证明,在内地办西藏民族学院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基于民族团结和国家振兴的政治远见作出的英明决策”。“内地办学”造就了这所学校独特的历史角色,她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央立足西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毛泽东主席指出“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为解决西藏和新疆问题指明了方向。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同西藏人士谈话中就指出,“西藏也要设立大学”。1957年3月5日,中央书记处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慎重稳进”“六年不改”的西藏工作方针和指示,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邓小平指出:“藏族学院凡愿意来内地学习的,人数不限;不愿意来的,一个也不强迫。你们西藏自己在内地办学”“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的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遵照中央中央指示,1958年9月15日,经过一年多的筹建,西藏公学正式开学。西藏工委副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兼任西藏公学校长。在一定意义上讲,西藏公学及由共产党人领导下的西藏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延续数千年的西藏农奴制社会中受教育权利只属于贵族、头人和富人的时代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西藏公学校门外景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了伟大胜利,为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新形势,公学的办学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培养民族干部向培养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变。1965年,学校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             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学校经历了撤销到恢复的重大考验,在特殊年代中形成的“两地一校”的办学格局。奇妙的历史辩证法造就的特殊办学格局却成就了西藏高等教育文、理专业“比翼齐飞”的圆满。1971年,学校师生白手起家在西藏林芝八一镇尼洋河畔的乱石滩上建起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开创了西藏高等教育理工专业建设的先河。



西藏民族学院师生白手起家在西藏林芝八一镇办起了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现为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结合“拨乱反正”工作,迅速扭转了办学徘徊、迟滞的局面,逐步恢复正常办学秩序。至1987年,学校系科专业机构相对稳定,设有政治系、语文系、历史系、医学系、财经系、体育系和干训部、预科及民研所、教学医院等共计10个教学机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格局,这一机构设置维持了10年之久。进入新世纪,适应全国高等教育形势发展要求,又多次调整教学机构,到2015年,形成了包括12个二级学院、两个附属单位在内的完整的教学机构布局。             特殊的历史贡献和历史角色。回顾办学历程,学校的建设发展史,是一部党和国家的治藏方略和民族政策在西藏的伟大实践史;是一部西藏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充满着艰辛和神奇的创业史;是一部各民族师生“互嵌共融”兄弟情深的团结奋斗史;也是志于西藏教育事业几代西藏民大人以青春和热血铸就“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办学精神的精神史诗。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中,她扮演了多重角色,并以其对西藏的不可替代的实际贡献确立了她在西藏乃至中国高教版图中的荣耀地位。             ——西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西藏公学的首批学员共3415名,其中藏族3129名,80%出身翻身农奴家庭,绝大多数是藏汉语双文盲。学员中出身喇嘛、贵族、藏军、小头人、商人也占有一定比例。经过教育,这些获得新生的藏族学员,在政治活动、文化学习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提高。1959年3月,西藏公学成立仅仅半年,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公开发动全面叛乱。学校2100余名师生先后入藏参加平叛斗争,涌现出了一批平叛英雄,数十名学员血洒疆场。平叛胜利后,这批学员都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干部力量。

西藏公学首批入藏参加平叛斗争的学子在前线战斗
              ——西藏干部的摇篮。 “西藏干部的摇篮”是历史和人民赋予这所学校最荣耀的称号。学校初创时期确定的中心办学任务就是培养民族干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学校持续扮演着西藏干部培训中心的角色。学校先后走出了38名省部级高级干部,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洛桑江村,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玛赤林,自治区常务副书记吴英杰,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边巴扎西、其美仁增都是该校的毕业生。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为西藏培养了系列化的基层干部,他们几乎构成了西藏干部队伍的完整序列。2015年,学校文学院毕业生、现任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县委书记张定成获评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             ——西藏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学校还被誉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发动机”。她为西藏高等教育孕育了完整的专业体系、确立了政治教育传统、提供了教学模型,形塑了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从建校之初的干部培训到转入专业教育,再到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学校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的诸多第一。1959年,成立创立藏文专修科,成为西藏历史上最早专科专业;1977年,开设西藏第一个藏语文本科专业。1971年,学校在区内建立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5月,林芝分院正式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独立办学),先后有计划地迁入了农学、畜牧兽医、林学、农机水电、财会等5个系9个专业及化学、物理、生物、金属材料等4个实验室。1980年,有学校创建的特色专业藏语文专业整体并入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前身)。             ——西藏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雅江河畔,珠峰山麓,有我学子当空舞彩练;羌塘草原,阿里高原,有我英才青春染红霞”。西藏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余名遍布雪域高原各行各业的“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各类人才,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重要力量。他们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人称“西藏当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活字典”的次仁卓嘎、农学博士尼玛扎西、西藏“十大杰出青年”普智、“金话筒奖”获得者西藏电视台主持人德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贡嘎罗布等等。“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获得者阳军烈士、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布琼、CCTV“慈善人物”玉卓玛等新生代毕业生用他们对社会主义中国和新西藏的至诚至爱续写学校的骄傲。             ——西藏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学校直面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推进科教兴藏战略,聚焦藏学、民族学,彰显人文社科优势,引领国内藏学、民族学研究的前进方向,为西藏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担当学术引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学校科研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学术成果,“以老带新”的科研团队逐渐壮大。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西藏民族历史文化、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西在区域经济、西藏民族教育、西藏新闻传播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又影响力的成果。顾祖成主持编纂了《清实录藏族史料》《明实录藏族史料》《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关系简明教程》,《西藏通史》,专著《明清治藏史要》,合著《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等一系列成果,廓清了中央和西藏地方的历史渊源,为确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事实提供了有力学术支撑。张天锁、申新泰关于西藏的科技史研究论著,于乃昌对藏族文学艺术的研究,彭英全、乔根锁、索南才让、孙林关于西藏宗教、哲学的研究都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吴逢箴“以诗证史”,透视汉族民族文化交流,独辟蹊径的研究方向受到广泛赞誉。在教育部进行的6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学校就有5届获得奖励,显示出人文社科研究的突出优势。其中不少科研成果直面西藏现实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研究咨询报告《西藏农业结构的优化——基于对西藏农业种植结构的实证分析》为国家财政部所采用。学校积极推进理工医学科拓展研究领域,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直接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的苗圃。 学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实纽带。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流变中,该校成为了西藏和内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头堡,延续着1300多年前唐朝和吐蕃联姻友谊和汉藏人民共同创造的生生不息的中原文明和高原文明所展示的中华文明,成为不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熔炉,塑造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成功范例和独特样本。在校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学生和师生员工彼此和睦相处,特别是到西藏工作的毕业生,以他们潜移默化的示范力量和文明主导力量,深刻地影响了西藏社会的生活方式,促进了藏汉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与融合,培养了西藏各民族的国家归属感,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学校不同民族师生守望相助、和谐共融,亲如一家的和谐氛围已经成为学校办学最独特的标识之一。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央,西藏、陕西两省区和社会各界对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投射了极大关注。1998年学校获得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分别被命名为陕西省、咸阳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1年,学校成为全国唯一一处以高校命名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4年,共青团西藏民族学院委员会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世纪跨越:立足西藏 内涵发展               学校在中央、两省区的关怀支持下,在执着坚守中播撒西藏高教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探索民族高教的规律,在求真务实中不断提升办学内涵,以独特的办学特色确立了她在中国民族教育格局中的醒目文化坐标和历史地位。             ——构建特色思政教育体系。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反分裂反渗透为主线,形成了集“课堂教育、日常管理、文化沁润、服务保障”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新时期,学校积极探索并逐步推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转化”模式,成功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灵活多元的教学体系,将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知行合一的信仰体系。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每年三月设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月”,推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系列活动,形成了以活动月为主要时段、贯穿全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利用“西藏主权归属和人权状况展览馆”等校内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和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校园十大民族团结进步之星”评选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四个认同”。精心培育校园文化,形成了融思想教育、专业提升、意志磨练、素养提高为一体,以“春华秋实”校园文化节为标志,各类文化活动齐头并进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2011年学校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称号,2014年校团委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西藏民族大学各民族学生共栽民族团结之花

西藏民族大学各民族学生大团结

            ——建设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紧盯西藏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按照“优势专业上层次,应用专业重技能,普通专业强素质,新上专业抓适应”的原则和思路,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建设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和西藏急需的理、工、医类专业,形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文理兼有、互促互进”的专业格局。2003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以来,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学科覆盖面,强化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学科特色,不断提升学科水平。现有48个本科专业,涵盖十一个学科门类,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等四个硕士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一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10个自治区重点学科,还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着眼于西藏对扎根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形成了“课内课外并重、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知识与运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临床医学(全科应用人才)、法学、财政学、新闻传播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生源结构的特殊性,不断深化推广“分层次”教学模式,确保不同群体学生学业均衡发展。从2004年开始,先后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高等数学分类型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分模块教学”。其中“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改革”获得西藏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加大实验课和实践教学力度,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园科技节、“挑战杯”“成才杯”“笃学杯”等学术科技平台,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目前,学校建有1幢综合实验大楼,4个实验中心,75个实验室,109个实践实习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试验、实践教学的需求。2012-2014年,学校共获得11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充分认可,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   
西藏民族大学获得的部分教学成果奖

西藏民族大学专家学者部分藏学著作               ——树立特色科研品牌。 大力推进“特色名校战略”,以“民族学”“藏学”优势科研方向为龙头,带动校内学科融合发展,做响特色科研品牌。近年来,学校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十二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项目74项、省部级项目198项。如,2015年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在高校云集的陕西省排名第四。学术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齐步飞升,共出版学术著作70部,获得省部以上奖励20余项。搭建了区域特征明显,民族特色鲜明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先后建成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藏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研究基地”“西藏社会和谐发展与法治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成西藏自治区“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研究室”“高原相关疾病分子机制与干预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组织承办多层次的高端学术会议、论坛扩大学术影响力,全国藏族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西藏对外传播论坛、全国文章学学术联合会等先后在学校举办。2012年9月,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强联手,建成集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4月29日,着眼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西藏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西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亚研究所”和“西藏旅游研究所”,集中全校科研菁英力量,回应西藏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引进、培养、使用等关键环节上下足功夫,创建了优秀人才引进和成长机制,师资规模、办学层次和专业职称机构诸方面获得了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在区内高校中独占鳌头。截至2015年4月,学校专任教师达到729名,其中正高职称110名,副高职称302名。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155人,硕士学位33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67%。同时,着力培养在全区、全国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名,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5名。学校还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后劲十足。学校青年教师王彪代表西藏高校在2014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斩获了社科组一等奖。  
西藏民族大学青年教师参加学术沙龙和师风师德建设演讲比赛

西藏民族大学新校区内部分单体工程设计方案               ——优化教育教学条件。 漫步于校园,人们一定会被她的美丽折服,纵贯南北的中轴线把历史的沧桑感和现代的时尚感糅合一体,现代建筑与古朴楼群遥相呼应,水带景观同翠柳廊道相得益彰,“小而精、绿而美”的校园四季长青、三季花开,美不胜收。学校绿化面积达18.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61.57%,2013年学校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基础设施建设始终紧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而加快推进。“十五”“十一五”期间,学生宿舍楼、标准体育运动场、医技楼、图书馆、学生餐厅先后建成,实现了校园建设由都市村庄到现代学府的翻天覆地式的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基本建设水平再次大幅跃升,学校综合实验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了学校老校区的新地标。老校区学生新餐厅投入使用,青年教师公寓楼也已开工建设。最令人欣喜的是,落户于国家级开发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新校区建设规划于2015年通过自治区审批,计划投入6.6亿元建设,一座崭新的校区将拔地而起。   展望未来:抢抓机遇 争创一流               中央关怀和国家支持造就了学校的世纪辉煌。从建校至今,中央、国务院,国家民委,两省区党委、政府的高度关心和大力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后盾。2008年,在学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高度肯定了学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201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团队式对口支援学校工作,全面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2013年,学校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百所地方高校。2014年10月,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学校视察时高度肯定了学校在内地办学的巨大成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多次对学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学校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办好西藏民族大学。2015年,在陕西省省委书记赵正永的亲自部署下,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发展建设的意见》,将学校纳入陕西对口援助西藏规划,举全省之力支持学校建设发挥。  
西藏民族大学现任领导班子成员               奉献铸就辉煌,实干托举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边稳藏”方略,贯彻落实区党委“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重要指示要求,践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校训,传承和发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办学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学校将实施“一个战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贯彻“一个要求”(抓机遇、保稳定、促发展),定位“三个方向”(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方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抓牢“三件大事”(稳定、发展和改革),用好“两个抓手”(一手抓弘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一手抓稳定安全、应急处突同常态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握“六个重点”(学科建设、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基层基础、五教创新、依法治校),推进“六个工程”(民族团结教育工程、民大转型发展工程、教师培养培训工程、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到2020年,为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型综合性一流民族大学奠定扎实基础。(文/郝世亮;图/汪琦)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