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批评回归本位

29.10.2014  11:07
  

学术批评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评价活动,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就某一学术问题展开的互动式质疑或答辩行为。近年来,我国学者之间的论争或揭发学术腐败、或检举学术失范、或斥责品行不端,也可视作学术批评。但随着越来越多非学术性因素的“掺杂”,原本旨在促进学术繁荣、净化学术生态的学术批评弥漫着一种“江湖气息”,甚至沦为披着学术外衣的争利“利器”,导致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相互诋毁、结怨。这不仅妨碍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亦会对我国学术研究产生消极影响。

当前我国的学术批评有哪些“乱象”?其深层原因何在?如何让学术批评回归本位,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专家学者。

学术批评忌异化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继元告诉记者,任何学者的研究都难免存在局限、不足或差错,“被批”或“批人”均属正常。

尽管这种认知是学界的共识,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各种异化现象,使本应充分激发学者研究潜力的学术批评变了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学术批评诸多异化现象之中,最常见的是两种极端。

一是学术批评“溢出”边界,在学术争鸣之中掺杂个人情绪,甚至不惜“爆料”与学术无关的隐私或丑闻。而有些被批评者在回应时也不甚理智,最后演变成一场“学术谩骂”。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认为,这是不讲与人为善的“棒杀”,恨不得“一棍子打死”对方。这种批评容易“结怨”,因为批评者容易陷入借助非学术因素增加批评分量的误区;被批评者也会认为批评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在借批评之名与自己作对,进而将回应重点放在质疑批评者的动机上,而不是对学术问题的“切磋”。

二是批评“无关痛痒”,表面上在提意见,实则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敷衍了事。何中华认为这是“捧杀”,打着学术批评旗号说过场话、和稀泥,或明批暗捧,以“表扬和自我表扬”代替“批评和自我批评”,游离了学术批评所固有的求真精神。

还有一种异化现象是‘小批评、大帮忙’,利用学术批评相互吹捧,一唱一和,达到吸引眼球、多发文章的双赢目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补充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些学术批评利用隐私丑闻来煽动大众舆论,这也是一种异化。

异化的学术批评,由于受到个人名利、私人怨愤、门派纠纷等因素的“浸染”,成为各种非学术因素博弈和厮杀的“战场”,使本该成为“诤友”的学者之间要么冷嘲热讽,要么横眉冷对。

对学术缺乏真诚追求

学术批评为何“乱象丛生”?何中华认为,首先是因为个别学者过于功利地对待学术,缺乏对学术的真诚追求。严肃的学术批评不应“附加”个人恩怨、利益、权利、虚荣心等非学术成分,但实际上往往难以做到。

我国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制度‘漏洞’,对粗制滥造的学术成果缺乏制约作用,对于不良的学术批评也难以有效规束。一旦学术批评为自身利益所‘扭曲’,就会丧失应有的理性与冷静,变成人身攻击。”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攸欣解释说。

周光礼则提出,“学霸”现象亦阻碍着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学霸”占据着学术“高地”,手握学术评判权。若他们难以接受他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就可能会利用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以学术批评为手段压制学术新秀,贬低攻击新成果。而出于对学术前途的顾忌,被批评者往往不敢公开质疑。结果本该是双向对话的学术批评变成了“一言堂”。

我国语言学界的资深学者邢福义对此深有体会,他曾因学术观点的不同经历过与学界同仁的各种“交锋”。他告诉记者,无论是与学界重量级学者正面论争,还是侧面回应青年学者提出的质疑,都要牢记一点,正面论争、侧面回应都是“开门做学问”的方式,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将学术论争扩展至个人恩怨。如果不能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术批评,而是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做“学霸”,成为“闭门学者”,无论对个人的研究还是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害的。

营造健康批评氛围

学术批评应该如何回归本位,真正发挥净化学术环境、繁荣学术发展的效用呢?

受访学者认为,首先要彼此尊重并遵循客观、平等原则。叶继元将其概括为“同情之理解,敬意之交锋”。“我与好友经常就学术评价、引文等问题进行讨论,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影响个人关系,有时还能增进彼此了解,从对方的批评中吸收许多有益的观点和知识。”叶继元说,“当然,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理解对方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表自己的批评、质疑和商榷。不仅如此,还要将对方的论点、论据与论证放到其研究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以及学术史的脉络中去分析,否则就有可能歪曲其研究初衷和本来面目。

在王攸欣看来,学术批评规范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任何学术批评都必须基于准确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说复杂,是每一次批评都有其背景和专业特性,而且批评过程的参与者(包括批评者与被批评者、舆论参与者、行政人员的专业水准等)都可能对学术批评产生影响。

许多学术批评需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因此学术批评的水准也涉及编辑人员。就这一层面而言,要想克服学术批评的偏颇和不公,编辑不仅需了解当事双方的私人关系,还要在编辑过程中认真比对双方的论述,从而对批评水准作出判断。另外,学术批评文章不同于一般论文,直接关系到被批评者的声誉,因此编辑宜以特别负责任的态度,核实文中提及的论点和证据,同时,要摒弃空洞的观点和评价。”王攸欣强调。

参与学术批评的学者是批评水准的决定性因素。邢福义认为,如果学者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会使学术批评流于轻浮和草率,如同墙头草一般,东一榔头西一棒地到处与人争辩。他说:“要想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必须把学问做得扎实深入,在日常研究中注意总结提炼升华。这样,在对待别人有理据、有事实的批评时,才能欣然接受,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研究。倘若学者自身的研究比较肤浅,甚至有些问题都没有完全搞懂,缺乏学术自信,面对学界同仁的些许质疑,难免会跳脚。当反驳的理据不足时,添加些‘人身攻击’也不足为奇了。

即便批评者提出批评的初衷旨在揭示学术真理,也要注意方法,考虑对方是否易于接受。语言的运用是有交际原则的,正直和巧妙需要互补。实际上,意气用事也容易远离事实。”邢福义补充说。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