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让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18.03.2019  21:20

  从3月9日起,本报对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安鼓乐、延川剪纸、凤翔泥塑、陕北说书、大荔面花、紫阳民歌、安塞腰鼓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报道,受到读者的关注和点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随着我省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有了极大改善,非遗传承和推广的力度越来越大。 

  但因为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仍有部分非遗项目面临着“人走技失”的传承窘境。因此,让非遗项目得到年轻人的认同与喜爱,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和课程,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就成为很多地区的共识。 

  陕西近年来在非遗项目进课堂方面做了不少尝试:在陕北的中小学开展了腰鼓进体育课、剪纸进手工课、农民画进美术课、民歌进音乐课的非遗项目“四进课堂”试点探索,目前已在全省进行了推广。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还设立了西安鼓乐专业。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一些古老的非遗项目在实用性、传播性等方面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非遗项目要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并受到认可与喜爱,就要想办法融入现代社会,并借助当下新兴的传播方式加以创新,从而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感受。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形式,如短视频、VR、直播等,将非遗项目介绍制作成新颖活泼的新媒体作品,促使其得到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认可。之前热播的文化体验类节目《非凡匠心》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大力借鉴。该节目通过新老匠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门外汉与行内人对传统技艺关注角度和方式不同的阐述,使古老技艺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引发了年轻人的共鸣,让非遗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心里。 

  说到底,非遗项目要想获得更好传承,既需要外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也离不开自我创新。让非遗项目年轻化,更具时代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编辑:党田野】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