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蚊“绝育” 广州在试点

21.10.2018  10:25

  让蚊“绝育”广州在试点“以蚊治蚊”技术真正开始从早期科学研究转化为疾病控制手段研究

  奚志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摄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徐静通讯员郑小英、吴瑜、王凯蕾)昨日,基于Wolbachia的登革热和疟疾控制国际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记者获悉,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教授团队研究的“以蚊治蚊”经过在广州两个小岛的试点应用后,目前已与广州市疾控合作,选择广州市区的两个地点进行登革热防控效果验证。

  记者获悉,奚志勇团队在广州沙仔岛和大刀沙两个小岛进行的蚊子释放,基本根除了当地白纹伊蚊种群。目前,沙仔岛继续释放蚊子,大刀沙已停止释放。在沙仔岛继续释放是为了验证能控制蚊子数量的最低释放量;在大刀沙停止释放,则是测量蚊子数量恢复原来水平所需的时间。

  奚志勇说,以高楼大厦为例,楼房从一楼到顶楼都有蚊子,对空间控制也有要求。同样需要改变的是释放方式。由于难以用人工进行释放,所以使用无人机系统释放蚊子,4分钟就在22公顷的面积释放了100万只蚊子。“最理想的状态是冷冻的蚊子在下落过程中,温度慢慢升高,接近地面的时候醒过来。

  选择在广州进行登革热防控试点标志着,“以蚊治蚊”在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真正开始从早期科学研究转化为疾病控制手段研究。

  蚊子工厂每周产蚊1000万只

  与试点岛有较好封闭性和隔离性相比,在城市试点时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就是如何隔离试点地区和其他地区,否则蚊子会不断飞进来,难以确认效果。不过他认为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进慢慢解决。

  目前奚志勇团队的蚊子工厂每周能生产1000万只蚊子,现在新生产线设备和仪器可以自动化,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蚊子的原理是:利用雌蚊雄蚊的体重不同,通过风力仪将雄蚊筛选出来。他介绍,如果研究进展顺利的话,既可邮寄蚊卵和孵化培养液,也能直接培养雄蚊在家中使用。奚志勇团队的技术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得到应用,世界卫生组织也非常重视该技术的推广。

  “以蚊治蚊”原理

  奚志勇教授团队从果蝇、伊蚊和库蚊体内提取沃尔巴克氏体,并成功将其导入到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体内,建立了稳定的携带新型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

  “以蚊治蚊”的原理在于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没有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交配后,所产的卵不能发育。通过大量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使蚊子种群数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热流行的密度。一个区域内的雌蚊一旦携带沃尔巴克氏体,沃尔巴克氏体就会稳定地驻留在蚊子体内。

  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能遗传给蚊子的后代,但不会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而染菌的雌蚊交配后仍可产卵,并能把沃尔巴克氏体细菌传给后代。从理论上讲,这种趋势会使染菌的蚊子越来越多,从而抑制登革热传播。释放的蚊虫可称之为“益蚊”,与杀虫剂相比,“以蚊治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因为杀虫剂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的昆虫,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编辑:戴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