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让镇安县农民走出大山幸福搬迁

09.01.2015  08:46
  商洛镇安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产定搬”,突出“以搬促城”,促进“产城融合”,让群众就近实现城镇化。据统计,全县已有8563户3.33万人走进城镇、搬进社区,城镇化率提高了7.8个百分点。   “以搬促城”:“镇云一体化”开新篇   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空间拓展,2012年,镇安县提出了“镇云一体化”构想,统筹规划镇安县城和云盖寺镇发展。该项目也是“十二五”期间,镇安县委、县政府借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之东风,加快建设城镇化一体化的“试验田”。   据了解,从镇安县城到云盖寺镇公路沿线20公里,“镇云一体化”区域覆盖2个镇5个行政村1个社区,地貌呈狭长带状,面积约8平方公里。镇安县在这里规划建设移民小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学校、工厂及养老、医疗等项目,“以搬促城”。   由于实施“以搬促城”,“镇云一体化”开了新篇。围绕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商贸街区、旅游景区建搬迁小区,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社区”的原则,目前,全县形成了30多个产业型的搬迁社区。云镇花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建成标准化厂房18栋,已引进企业12家,解决搬迁群众2000多人就业。铁厂和谐小区、回龙幸福里等15个集镇移民小区,将临街房屋按照“上住下铺”的规划进行建设,促使近2000户搬迁群众从事商贸流通业。围绕镇云、磨石沟、杨泗3个片区旅游开发,确定建设安置点15个,发展农家乐、旅游特产店200多家,建酒店8个,解决搬迁户230多人就业。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安置点供水、供电、巷道硬化、视讯及环卫设施等项目的相继建成,以及配建的12所幼儿园、35所医务室,30个文化书屋、26个文化广场,22个集镇超市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使用,使搬迁来的农民民乐不可支。   城镇化过程中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土地资源要素,镇安县是山区地貌,平地资源少,人均耕地少,用地历来紧张。据介绍,在土地流转时,要经过广泛协商,在相关农民积极参加、充分展示自己意愿的情况后出台决定。率先实施民生项目,启动“镇云一体化”前置项目,让征地群众和移民户住有其所,安居乐业。   无论是在移民建镇还是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城镇化都涉及资金的筹集问题,“镇云一体化”整合了发改、财政、交通、国土、扶贫、民政、水利、林业等方面的项目资金,用途不变,渠道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实施了云盖寺镇花园千户移民安置小区、镇云二级路、象鼻子削山造地、银洞湾改河、木王山隧道建设等大项目,形成一批省市各级关注、全县人民拥护的亮点工程,从而产生向周边辐射的边际效应,带动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产城融合”:支撑起新型城镇化   通过镇云一体化模式的探索和经验,镇安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倒逼城镇化,围绕“人到哪里去、钱从哪里来”两个重点,统筹考虑“建城”和“兴业”两项任务,实现“产城融合”,打造一批宜工、宜商、宜游、宜居的小城镇,让搬迁群众想来、能来、愿来,让城镇能留住人、留住产业、留住发展的活力,让小城镇发展机会更多、底气更足、后劲更强。   镇安县把陕南移民搬迁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依托产业园区、商贸街区、精品景区建设来规划搬迁社区,因搬迁对象就业需求来确定搬迁去向,因群众意愿决定搬迁梯次,形成群众围绕产业而聚居,服务围绕搬迁而跟进的城镇化格局。   据介绍,为了解决搬迁户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该县积极在城镇和社区附近策划龙头企业项目,全县15个100户以上的规模安置小区都有工业加工或者商业服务项目,如云盖寺花园社区1112户搬迁群众全部入住,县上为社区配建了工业孵化园,解决了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难题。孵化园一期招商引资企业8家,可提供就业岗位近1000个,户均就业1人。   城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发展资源、资本和发展机会的差异。镇安把移民搬迁与重大项目建设、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及重点镇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工业小镇、文化强镇,让资源、资本等发展要素向小镇聚集。目前,基本形成“以县镇为基础、以搬迁社区为载体、以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全县将有2/3的人口在小城镇定居,过上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