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大两位教授四篇SCI论文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

17.07.2015  20:55
            近日,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一份论文分析报告显示,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仇农学教授的1篇论文、杨兴斌教授的3篇论文被引次数进入农业学科全球前1%,被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高被引论文收录。             仇农学的论文名称为:68种中国药食同源植物多酚含量与抗氧化特性。该论文发表在《国际食品研究》2008年41卷第4期363-370页。该论文分析报告显示,SCI总被引频次143次,中文论文有167篇论文被引用,总被引频次为2020,其中他引频次为1932,他引率95.64;论文篇均被引频次12.10,篇均他引频次11.57,H指数为24。             杨兴斌的3篇论文分别为:槲皮素以及5.8二磺酸盐槲皮素对人类结肠癌和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食品化学毒理学》,2012年50卷第5期1589-1599页;通过HPLC/  UV分离和定量分析绞股蓝茶多糖单糖组分,《食品化学》,2019年112卷第3期742-746页;枸杞酸性多糖的抗氧化和抗恶性细胞增殖特性,《食品化学》,2012年133卷第3期978-989页。             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已在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学科领域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相关的后续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据悉,“ESI 高被引论文”是指相比同年、同学科发表的其他SCI或SSCI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全球前1%的论文,此类论文通常在相应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是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大量关注的体现;同时,也是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据了解,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是基于汤森路透《科学数据库》(Thomson Reuters 《Web of Science》)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动态数据库。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或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通过ESI,研究人员可以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析国际科技文献,从而了解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研究机构(或大学)、国家(或区域)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影响;同时科研管理人员也可以利用该资源找到影响决策分析的基础数据。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