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兴平“炒股村”:在深渊前集体“出逃”

15.07.2015  15:30

7月10日上午,南留村平静得如同任何一个留守村庄一样。

佝偻的老人慢慢悠悠地拎出板凳,眯着眼睛靠在墙角;三三两两的小孩在空地上打闹,尖利的叫闹声夹在电钻发出的声音中,成了水泥路上仅有的声响。

推开村支书南栋梁家的门,这个陕西省兴平市西北角的村子,又变回 新闻 热搜榜上的那个“炒股村”。两层小楼的深处,和着空调凉风一起窜出来的,是几个中年人的说话声。他们的视线牢牢盯在红红绿绿的K线图上,好一会儿才晃动手指,抖抖烟灰。

这是6月26日股市大幅震荡后的第10个交易日。尽管这里的大部分股民在股灾之前清了仓,但在每天的股票交易时间内,南栋梁家和村里几处商铺里,还是聚满了炒股的人。一切都和过去没什么两样。

哪有说不炒就不炒的,不买也可以看啊。再说了,现在这是一种习惯了。”一名正在操作电脑的股民扭过头说,“我们又不贪,没指着靠股市挣多少大钱。

农民啥没经历过,不就是跌停吗,有啥接受不了的

这场意料之外的股市震荡,外界的反应远远大过这个西北小村庄。

无论是股票大跌“被逼上天台”,还是为炒股闹到夫妻离婚,这些和“炒股村”一起出现在热点新闻里的股市故事,在村民刘联国看来都“太夸张了”。

早在6月26日之前,清仓的消息就从村支书南栋梁那里传出。“老股民”南栋梁在当月中旬,就感觉“大盘形势不对头”,他和股友分析,“该清仓了”。

在南留村,南栋梁不仅有政治上的地位,他还是“股票专家”,村里的炒股风就是从他家开始的,甚至有他“一天赚几十万”的说法。因此,他关于股市的分析,在股民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很快,消息就传到刘联国的商店等村里各个“炒股据点”。5年前开始炒股的刘联国,经营着一个化肥商店,他习惯一边照料自家生意一边看大盘。借着临近村委会的“地理优势”,来这里看盘的人不少,一下午进进出出能有十来号人,慢慢地,他家就发展成一个“炒股据点”。

不过,对于是否清仓,股民之间也有争议。有人说,形势不好该清仓;也有人认为,国家要大力救市,股民应该等等,准备抄底反弹。

这两种说法,刘联国“各听了一半”,他投到股市的几万元在那几天撤了出来,“没怎么亏”。可等了两天,他就“忍不住了”,又把3万多元放到股市,买了几只“有潜力”的股票。

大部分人在股灾之前清了仓,各自都有损失,但没听说谁把本金也赔进去了。”这个中年男人仰头想了想,一本正经地说,最近半个月,除了路上偶尔碰见“耸着脸”和收盘后“抱怨两三句”的人,“还真没有啥特别的”。

如今,在刘联国家宽敞亮堂的客厅里,来来往往的股民神色自如,有说有笑。“大家都见惯了风浪,真出现股市动荡,也不会出现什么离谱的事情。”靠着躺椅看盘的村主任南红庆说。

一旁的刘联国拿起窗户边的桃子,闷声道:“农民啥没经历过,不就是跌停嘛,有啥接受不了的。就像卖桃子,这桃子想卖得好,老天爷得赏脸,市场也得争气,不是我们农民能说了算的。”他觉得,炒股和卖桃子一样,命运不在自己手上,“出现什么情况,都要学习适应”。

南留村的脆桃已经从去年的两元多一斤跌到现在的5毛钱一斤,即将上市的苹果也没逃脱“跌停”的命运,贩子来收早熟的苹果,开价比去年少了将近2/3。

对这个以种植果树为主的村庄来说,这无异于另一场“灾难”。村里5000亩土地,一大半都种着苹果和桃子。从村子的最北端出发,一条泥巴路的两侧全是套着袋的青色苹果,再过不到一个月,它们就该上市了。

说起果子,65岁的南兴牢心情很平静。“今年卖不好,明年或许就能卖好,就跟牛市熊市一样,要相信市场,急不得。”南兴牢说。

这名在村小学干了几十年的数学老师,去年进入股市,并游说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加入这个“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