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掏空”城墙误读继续

12.02.2015  18:55

  新华网陕西频道2月11日电(记者冯国 史梦)近日一则西安古城墙被掏空,景区管委会办公楼“藏身”墙体的新闻令人诧异。而调查显示,这段“空心”城墙实为修复保护工程设计预留空间,并非近来掏空而为。当下人们保护文物意识提高,却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对法规的了解,今后这种“误读”或将长期存在,文保单位在释疑答惑之余,亦需加强文物保护进程与现状的透明公示与宣传教育。

    西安市政府9日晚说明,认为掏城墙建“办公楼”的新闻实属误读。朝阳门段城墙,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城墙连接工程,而非文物本体。作为城墙修复保护工程,此门在解放前并不存在,正是修复了长达百余米的豁口,古城墙的整体性才得以恢复。当初其内确实规划的是办公场所。

    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建于明初的西安城墙已成为古都西安的重要标志之一。受土砖结构的材料限制,其在历史上曾多次毁损,部分段落甚至完全消失。

    为了保护西安城墙,让其再现古时环城一体的效果,西安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在玉祥门、朝阳门、火车站等城墙断裂处,实施了城墙修复保护和连接。为此,我国古建、文物、规划等专家们多次调研,力求让外立面与古城墙风貌保持一致,形成如今“城墙、公园、护城河”一体而多元的国际知名文化景观。

    为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西安市人大还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西安城墙保护条例》,明确了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管理是指:“明代城墙墙体、城门、附属建筑、护城河及其遗址遗迹。

    如今,在西安城墙的非文物本体部分,人们见到了诸多现代建筑,譬如西安火车站附近“古城墙”修复保护工程内的网吧、厕所和游客服务中心,朝阳门附近“古城墙”修复保护工程内的办公室等,难免让许多文物爱好者“误读”为破坏性行为。但是,既然是作为城墙修复保护的连接工程,为什么有关部门不能将修复工程改造为城墙历史博物馆,展示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及保护情况,非要执意作为商业或办公场所呢?

    当然这次“掏建”城墙办公的误读充分说明了社会大众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但由于公众对文物保护缺乏专业的知识及充分了解,所以才会出现理解偏差等问题。

    专家认为,古城墙面临的不仅是保护问题,也存在着现代都市生活中如何利用的难题。西安城墙管理机构无疑应当加强西安城墙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意识,鼓励科学研究,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