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要算

18.02.2016  13:12

  我们或许已进入一个不能说了就算的年代,……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分哪一秒做过的任何大小动作,都清楚记录在案,要否认几乎不可能。

  女艺人说要退休,原来是代言广告的宣传策略,可惜引起反效果。当事人说是“误解”,其实较正确的说法是“用词不当”,因为她真正的意思是“准备退休计划”(Planning for retirement),这与“要退休了”(Retiring)是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两回事。

  当然,我相信女艺人(和她代言的产品公司/宣传公司)绝对知道自己“用词不当”,但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唯有尝试尽力弥补,但当事实摆在眼前却没承认自己说错话误导大众,而只是说意思被误解,就不太明智。

  我们时不时都会用词不当,有时不是因为我们不会说话,只是不够谨慎。更多时候是过于小心,因为计算太多,心机太重,结果拿捏不准,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年代,一字一句都有记录,即便是事后改口风甚至道歉,曾经说过的话也会一而再再而三被人一提再提,若你无法消失无踪,最好就是诚恳道歉以平息众怒。

  我们或许已进入一个不能说了就算的年代,以前两个人吵架,最多是将陈年往事翻出来,基本上一切都靠记忆翻旧账,无“真凭实据”,最多也只能记得谁在某年某月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没有确凿的证据。

  不像现在我们说什么做什么都有数码证据,开车经过哪个路段,在什么地方停车停了多久,在什么时候进出什么地方的电梯,拨过/接听过什么电话,几时买了车票机票,给谁发过什么短信,几时在什么地方的提款机提出了多少款项,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拍过怎样的照片,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哪一分哪一秒做过的任何大小动作,都清楚记录在案,要否认几乎不可能,只能准备随时解释动机和目的。

  这无疑是当现代人的一大压力,做人小心谨慎是应该的,但当你知道做人得小心翼翼以免落人把柄,那是另外一回事。最可怕的是不时看见一些人将别人(或自己收到)的电话简讯或电邮内容上载到社交媒体拿出来公开讨论。不论那是垃圾电邮或是私密简讯,将之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公开最终能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所谓的认同,以满足/确定你自己的感觉,真正的意义不大,但却很有可能损害了与某些人之间的一些利害关系。

  有趣的是,为讨好重要客户,一些品牌不时在一些重要节庆为客户办如生日会/情人节节目之类的活动,客户当然很开心,感谢主办单位之余在社交媒体上载了一张又一张的靓照。主办方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很有“看头”,说“好朋友就应如此”云云。这数码留言是永远存档的,就不知当这客户不再是客户以后,“好朋友”之说是否依然算数?以后还有没有生日会?

  真的,这个年代,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得算数,你通过简讯或电邮与他人之间“一定要约见吃饭”之类的寒暄,不再是口头上随便说说,一年前、两年前、多年前说过但没做的事,日后必有被人挖出来计算的一天。要嘛别说,或不要通过社交媒体说,要不然说了要算,这比前数码年代的言而有信还要更上一层楼。(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吴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