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稻区迎来第三次重大变革:“籼改粳”将成新里程碑

04.12.2014  12:35

      位于大别山区的信阳,是河南的稻谷主产区,也是传统的籼稻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在800万亩左右。这两年已经有200万亩改为品种优良的粳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豫南水稻生产已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的“高改矮”,即由矮秆水稻品种替代高秆水稻品种,水稻单产水平由每亩300公斤上升到400公斤;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常改杂”,即由杂交水稻品种替代常规水稻品种,水稻单产又上一个新台阶,每亩产量由400公斤上升到500公斤。

      目前,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正迎来第三次重大变革。它不仅是品种的更新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将从根本上改善豫南稻米品质,优化豫南耕作制度,改变豫南水稻、小麦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籼改粳”必将成为豫南水稻生产新的里程碑。

      终结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

      从籼稻到粳稻,一字之差,背后却是半个世纪的探索。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籼改粳”首席专家、信阳市农科院宋世枝研究员介绍,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信阳曾掀起几次“籼改粳”热潮,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损失惨重,人们“谈粳色变”,豫南曾被有关专家认定为粳稻的“不适宜区”。

      本世纪初,信阳市农业科学院再次立项对豫南“籼改粳”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了限制豫南粳稻高产优质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了推迟粳稻抽穗灌浆期和播种期的栽培对策,确定了将粳稻的抽穗灌浆期由8月上旬至9月上中旬推迟到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播种期由常年的4月中下旬推迟到5月中下旬的技术路线。

      宋世枝说,这一技术路线,避过了抽穗灌浆期高温高湿季节和三化螟三代孵化高峰期,消除和减轻了高温、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三代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危害,建立了豫南粳稻晚播技术平台,实现了豫南粳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豫南“籼改粳”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2年河南省政府启动豫南“籼改粳”重大科技专项。目前粳稻生产面积发展到200多万亩,信阳粳稻首次纳入国家托市收购和军粮采购,豫南不产粳米的历史结束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莅临信阳考察“籼改粳”时回忆道,26年前他曾在信阳从事过“籼改粳”,但失败了。看到今天的成功,他说:“你们很了不起!

      豫南是我国籼型水稻的北沿,是北粳南移和“籼改粳”的桥头堡。豫南“籼改粳”的成功,改变了人们对豫南地区不能种植粳稻的认识,其技术和方法更对我国江淮流域“籼改粳”有借鉴和示范作用,使人们看到了江淮流域“籼改粳”的希望。

      悄然改变的稻米品质和消费结构

      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农民家庭,装米的陶缸里只有粳米。女主人告诉记者,自从3年前种植粳稻开始,她家就再也没有吃过籼米,“吃籼米小孙子不愿意了”。粳米成为家庭饭碗中的“新宠”,还是得益于“籼改粳”。

      长期以来,在有800多万亩水稻的豫南地区,优质籼稻和糯稻生产面积大约只有40万亩左右,不到水稻总量的5%,豫南稻米品质差、形象差,“河南人民都知道”。“籼改粳”给豫南稻区农业和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随着豫南粳稻生产面积的快速增长,豫南优质水稻的比例也快速增长。2010年,豫南粳稻生产面积30万亩,优质水稻占8.8%;2012年达到101万亩,优质水稻比例达到17.5%;2014年超过200万亩、优质水稻比例超过了30%,豫南水稻品质结构得到了迅速改善。

      粳米性平、味甘、品质优,有平和五脏、除烦渴、补气健脾、止泻痢功效,适口性好。粳米消费成为粳稻生产区域和豫南城乡居民主食消费主体。农民种植粳稻,除了效益高,主要还是为了自己消费。城乡居民食用粳米的也越来越多,在一些超市和粮油店,粳米摆在了突出位置,除了东北大米、原阳大米外,信阳粳米品牌也很多。息县农科所副所长朱树贵副研究员介绍,仅息县就有5家大米加工企业在打造自己的粳米品牌。

      粳稻在品质、产量和价格上的优势,给种植粳稻的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明显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浉河区吴家店镇农民崔华刚今年种80亩粳稻,亩产660公斤,按今年国家托市价每公斤3.1元计算,每亩产值达2000元;而相邻的老李麦茬籼稻亩产还不到500公斤,产值不到1400元。罗山县全国种粮大户陈贵权今年种植粳稻2500亩,每亩比籼稻增产80公斤,亩增收420元,由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水稻和小麦都能按时播种收获,每亩粳稻效益达到600多元。

      豫南产粮能力大幅提升

      增产增收,“籼改粳”带来的改变不限于一农一户,它正在改变着整个豫南的粮食生产能力。

      粳稻产量高、稳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比籼稻平均增产70多公斤;粳稻耐肥抗倒,稳产性好,有利于中后期追肥,挖掘产量潜力;粳稻不易落粒,机械收割损失少,能够做到颗粒归仓。宋世枝说:“随着豫南粳稻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到位率的提高,粳稻比籼稻产量和优势会更加明显。‘籼改粳’可使豫南水稻总产提高6亿公斤以上。

      豫南种植粳稻还大大提高了水稻的抗灾能力。粳稻推迟播种,能有效解决豫南春季和夏初干旱导致籼稻难以及时移栽的难题。2011年和2012年,信阳连续两年春夏干旱,籼稻难以及时移栽,秧龄过大不能继续使用;2013年,平均气温35摄氏度,对籼稻扬花结实不利,但粳稻的抽穗期在8月下旬,避过了这一不良天气。9月上旬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降雨量一般超过50毫米,风力达到5级,造成籼稻大面积倒伏,常年籼稻倒伏率在15%,个别年份超过30%;而粳稻此时刚刚扬花,籽粒充实度低,正处于生长旺盛期,抗倒伏能力强。

      “籼改粳”也改变着豫南农业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豫南籼稻播期早,而小麦腾茬晚,秧龄长达50至60天,既导致籼稻减产,也使机插秧、抛秧及直播技术难以在生产上应用。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籼稻—小麦耕作制度已成为豫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粳稻就不一样了。它的适播期在5月中下旬,小麦腾茬在6月上旬,水稻无论是手工移栽、机械插秧还是抛秧均可实现适龄移栽,有利于提高水稻单产;小麦后茬选用粳稻可以充分利用机械插秧、抛秧、直播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实现茬口顺利衔接,提高水稻生产效率,促进水稻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粳稻—小麦耕作制度的建立和在生产上的应用,可有力地促进豫南水稻、小麦轻简化生产进程,有利于转变豫南水稻、小麦生产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籼改粳”还可从技术上解决豫南冬闲田问题,使豫南小麦生产潜力增加15亿公斤。粳稻套种小麦已经开始在豫南各地示范应用,最高亩产超过400公斤。固始县郭陆滩镇种植大户丁志发就尝到了甜头。他去年套种小麦1200多亩,平均单产350公斤,与当地整地播种的稻茬小麦产量持平,而整地费用每亩节约150元。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