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研发照明新技术破解隧道“黑洞效应”

04.01.2015  11:08

      日前,由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运行光环境及应用技术研究”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成果将破解“黑洞效应”,解决高速公路隧道内外突然的明暗变化带来的交通难题,让高速公路交通变得更安全。
      专家介绍,项目研发的智能无级调光控制,蓄能发光涂料和变色温灯具3项新技术新产品,将在隧道内营造出接近自然光线的环境,让驾驶员在隧道内的生理视觉与心理感受都与露天下感觉无明显差异。
      随着贵州省高速公路里程的大幅增长,目前,全省公路隧道数已达800余处,隧道长度近800公里。同时,长大隧道也不断增加,如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最长隧道——肇兴隧道全长达4752米,水都线隧道长度占线路总里程的36%。隧道照明电费、维护费用较高,照明节能和照明安全的矛盾越发突出。贵州省交通部门曾经对沪昆、杭瑞等10余条高速公路隧道总体照明条件进行调查,有41%的驾驶员认为贵州省隧道照明条件整体较暗,认为隧道出入口段是隧道最危险位置的驾驶员占78%。
      目前,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思剑高速的贵马隧道使用,可以根据隧道洞口处于晴天、阴天、雨天或雾天等不同天气、不同时段和不同运行速度等情况,通过无级调光控制系统调节灯具色温,赋予隧道每个照明段不同亮度,而隧道壁蓄能发光涂料经可见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在黑暗中能持续发光12小时以上,实验发现,涂料发光甚至能满足看报纸的需要。据悉,即将建成通车的三黎高速将全线采用这3项新技术。
      统计显示,由贵州高速公路集团管理的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电费每年约为5000万元,项目成果如实现全面推广,每年将节省运营电费3080万元,节能61.6%,每年降低隧道照明能耗3242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5万吨。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