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或"踩":大学生过"洋节"该有个反思

24.12.2014  11:16

导读: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西方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只是盲目跟风,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明天就是圣诞节,在湖北武汉这个高校云集的城市,凛冽的寒风丝毫没有减退人们过节的热情,红色的圣诞帽、绿色的圣诞树、闪烁的彩灯与挂饰,还有伴着铃铛声的乐曲……许多大学生在圣诞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划平安夜的活动,聚会、去教堂、吃大餐、购物、唱歌,送苹果……
  
  一些人发出感叹:“中国没有哪个传统节日能像圣诞节那样,让所有年轻人狂欢。”甚至有人呼吁“抵制洋节”。一方是传统节日文化要复兴的呐喊,另一方是“洋节”来袭的热闹非凡,我们该如何理性认知传统节日和“洋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本刊组织力量深入各大高校调查,探析师生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结果显示,两种对立观点的支持人数最多,一方认为“洋节”是中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可以兼收并蓄;另一方认为“洋节”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节日,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正方:追捧“洋节”有理
  
  浙江海洋学院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喜欢过“洋节”的占77.3%;不喜欢过“洋节”的占16.7%;表示“无所谓”的占6.1%。由此可见“洋节”已经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
  
  在很多大学生的眼里,过“洋节”的好处多多,可以表达感情、增进友谊、愉悦身心及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洋节”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具体体现
  
  与中国传统节日重视家庭的幸福感,以家庭聚会庆祝的形式不同,“洋节”比较崇尚自由、浪漫,以冷餐会、舞会、音乐会等为主要活动方式。
  
  不少90后受访者表示,大学生越来越爱过“洋节”,其实更多的是打着过“洋节”的名义,和同学、朋友聚会狂欢,与“文化认同”、“传统节日受冷、‘洋节’受捧”等理念无关。“大学生爱玩,班级与宿舍借着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组织一些有趣的聚会,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增进同学感情,也没什么不好。”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大三学生江晓峰表示。
  
  全球性的多元文化互动使得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在增加,它为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发展带来了极好机遇。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精粹与内涵,还可以为中国传统节日带来活力,而西方经营传统节日的成功经验为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侯晓晨认为,现在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只要是有益的,无论中国还是外国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多年来,我们一直陷入误区,以为用流行来解读传统是荒谬的。为什么不行呢?既然我们要弘扬传统,在意的是结果,又何必计较具体的方式与方法呢?”侯晓晨说。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熊楚峰在大学期间,每年坚持以骑行江城、游览夜景的方式度过平安夜,大三时,还集合40多名大学生组成“圣诞骑行车队”,途径黄鹤楼、长江大桥、江汉关等景点,第二天清晨6点左右返回学校。熊楚峰说:“每到一个景点,大家下车休息、拍照。到了江汉路,喜欢逛街的同学还去逛街,感受圣诞节的热闹气氛。”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娟把大学生此种过“洋节”的热情比喻成一把“双刃剑”。她说:“西方节日的盛行,一方面,有可能会造成人们过分崇尚西方的倾向。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包括那些想象出来的优秀方面,也会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反思,进而转化成一种营养、能量和动力,来弥补自身文化上的一些缺陷。”
  
  过“洋节”是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
  
  西方节日移入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涵义发生了断裂和重构,披上了本土色彩的外衣,错位生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符号。中国人在过“洋节”时,往往抽离了“洋节”文化中诸如宗教信仰等原生态西方元素,而保留了其娱乐性质,使“洋节”中的狂欢、新奇、神圣、浪漫、感恩等精神内涵更为明显。
  
  “对于大学生来说,特别是每年期末考试前的圣诞节,被大家形容为‘狂欢之夜’”。武汉大学学生刘文远介绍,每年圣诞节来临,校园里都特别热闹,大家互相送苹果等小礼品,聚在一起以各种形式狂欢,既增进了感情,又缓解了考前压力。
  
  “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非常强,只要中文文字存在,我们的文化就会绵延不绝。”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伟认为,与西方传统圣诞节特定的宗教内涵相比,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其实更多的是在营造出的欢乐气氛中消费与聚会,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面对全球化大潮,节日习俗理性、大胆地吸收及借鉴其他优秀文化,参与建构新的文化空间,或许反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的碰撞与融合,应当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
  
  在武汉工商学院学生王丹看来,“洋节”可以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今年母亲节,我用积攒的零钱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还写了一封感谢信。母亲节其实是中国人表达孝心的很好机会。”
  
  武汉工商学院校团委在每年感恩节都会开展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题的感恩盛典系列活动,通过邮寄家书、设立校园感恩大道、开展校园大清洁、关爱空巢老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感受父母之恩、社会和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之恩,学会关爱、给予、宽容。
  
  对于各种带有浓厚中国本土气息的“洋节”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家萧放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受热捧是一种正常文化现象。“此前西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在文化方面影响力较大,因此一些年轻人会对西方文化感到既时尚又新奇。其实外国人也会过春节之类的中国传统节日。”萧放笑言。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共享与互相欣赏会成为常态。
  
  反方:热衷“洋节”不可太过
  
  中国社会调查所公布的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每年都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而中国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平淡。
  
  尽管今天的中国人民更自信和包容,但对于大学生更喜欢过“洋节”的变化,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乐观其成,且听听反对大学生过洋节的声音。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暨南大学和广州大学等高校曾对上千名在校大学生做过一次“中西传统节日认同度对比调查”,发现西方节日更受大学生青睐,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在大学校园中都很有市场。但同时,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像腊八、重阳、七夕、清明等,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都不高,甚至有不少大学生表示对这些节日感到陌生。
  
  90后小路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虽然小时候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对七夕也没啥感受。”小路说。她身边有男朋友的同学,大都只过西方情人节,过七夕的人比较少。
  
  去年湖北某高校在清明节前夕对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只有20%的学生有清明节回家扫墓的意向,而在此前刚刚过去的愚人节,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愚人节表白”更是受到了众多学生的追捧。
  
  “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迅速本土化、通俗化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市场、节日市场受到了西方文化不小的冲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马艺对大学生热衷“洋节”的现象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也十分反对大学生过于热衷“洋节”,尤其反对中国人过母亲节,他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孝道传统的民族,母亲节反而会成为一些人忽视孝道的借口。“好像只要在这一天与父母团聚,就尽到孝道了,其他时候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看望父母。大打亲情牌的结果,往往会出现以亲情的名义忽视亲情,以母亲的名义忽视母亲。”
  
  “‘洋节’已深深植入了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中。”武汉工商学院教授李纪明认为,洋文化已经影响了中国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冲击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相关政府部门和宣传部门应该给予“矫正性”的引导,有意识地淡化洋文化,以更大力度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洋节”成为流行的消费符号
  
  近年来,中国消费社会的发展使消费意识迅速滋长并蔓延。在商家和大众传媒的造势下,“洋节”文化从流行之初就笼罩着“时尚”的光环,全方位折射出消费社会中追求时尚和欲望满足为重要特色的生活方式。
  
  湖南某高校有大学生列了一份圣诞节花费清单:为女友买手机花费5000元,泡温泉用了1000多元,再加上吃饭、乘车等其他开销,圣诞节他花费了近8000元。
  
  “洋节”来袭,一些大学生为了节日的狂欢,除了找借口向父母预支下月生活费外,甚至四处打电话向亲朋好友借钱。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李浩宇谈起过节的花费无奈地直摇头:“自从谈了女朋友,每年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每个节日都至少花四、五百元,有一次情人节花了2000多元,一个月生活费全没了。”他认为,这些节日已成了自己沉重的“负担”,但又不得不过,“别人都过,你不过,会被女朋友埋怨的。”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过“洋节”只是为了应景或者赶时髦。“我们压根不知道万圣节、圣诞节需要做什么,只知道要出去购物、消费,节日已经让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武汉工商学院学生陈俊说道。
  
  在“洋节”的侵蚀下,中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也逐渐被浓厚的商业气息所掩盖,成为“购物节”、“吃喝节”的代名词。
  
  “很多学生其实并不知道西方节日的来源和意义,只是盲目跟风,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李纪明说:“可以说‘洋节’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青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失去‘文化记忆’。”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