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近植绿护林人 体验:风景中的故事
渭河边、铁路旁、深山里,一棵树、一把锨、一桶水,树长高、风景成、悦身心。又到一年植树时,记者来到渭公式三角洲、三桥铁路旁、周至深山里,走进林木深处,走向植绿护林人,去倾听——
渭河织绿人
绿柳轻轻随风动,鸟鸣阵阵密林间。在渭公式三角洲,见到李尊萍的时候,她正在和养护人员给树木浇水。置身2700亩的生态林中,周边,除了树就是树,哦,还有阵阵稍嫌急促的春风。
毕业后分到渭浐河城市段管理中心工作,李尊萍扎根渭河将近三十载,目前是管理中心一站站长,当然,她不只是管护这2700亩生态林。“刚开始在单位做财务工作,后来我主动申请到户外,喜欢这个工作。”还没说几句,她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刚来啥都不懂,只能边干边学。”
渭河边,沙土地,不蓄水。李尊萍说,目前已经灌溉了十来天,想把这片生态林全部灌溉完,还得些时间。“春天补植树木,夏秋浇水除草,冬天修枝涂白。”可以想象的是,诺大一片林,十二个人来维护管理,工作量何其之大,她却说得如此淡然。“夏天的时候稍微忙些。”她说,沙土地水分流失、蒸发快,需要不断浇灌,“但问题来了,水浇充分了,草自然就长得快。”顶着烈日,浇水除草,除草浇水,这就成了她夏天的主题。
眼前的国槐、紫叶李、栾树、苦阑、竹子,横成行竖成列,随着春发夏长,自是一派茂密壮观。环境好了,游人也就多了。“竹笋长出来的时候,难免有人来挖,我们得不断巡查,有人想破坏林木,也得不断劝导。”她说,有时也挺难处理的,只能不断巡查,不断解释,不断防范。
夏天的夜晚,当别人已下班的时候,她们还得继续加班。“来生态林里烧烤、纳凉的人多,有人会将喝完的酒瓶摔碎,用来刮刺树木,也害怕烧烤引发火灾。”一个晚上,一个晚上,她们在巡查,及至游人散了,才能歇息。
当然,对她而言,这些都是分内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苦。最难言的,还是家庭。寒暑冬春、晨钟暮鼓,万家灯火、欢聚一堂,每每到了与亲人团聚的时间,她总是和管理站的同志一起,默默驻足在远离繁华的河堤。
值不值得呢?“以前这里人少、是野河滩,现在风景好、空气好、游人多。”她作为这里变化的见证者和守护者,脸上展露出了舒心的笑。“咱干的工作虽平凡,但看到这些变化,就觉得付出很值得。”
铁道护林员
站在陇海铁路线三桥段,来往列车的呼啸而过,高不可攀的护栏筑起了一道与世隔绝的“墙”。护栏内每八分钟就会有一趟列车经过,是西安最繁忙的运段。沿着铁道向西望去,道旁佳木发着新枝、吐了新芽,成了一道绿色织带。
不远处,出现两个身影,手里拿着几样工具。近前一看,原来是铁路护林员吴启和他的徒弟,他们是西安铁路局林场护林员,每年植树节前后,春季护绿工作便沿着漫漫铁道边展开……
“西安铁路局林场管护了2000多公里的林带,向着四面八方伸去,现已达到了百分百绿化率。”吴启自豪地说:“铁道绿化种植的全是生态林,只为让来往旅客穿行在绿带之中。”36年的铁道护林经验,让吴启见证了西安铁路的快速发展。
吴启指着北侧的线路告诉记者,这条线是去年新开的通联线路,2004年栽植的树木被重新划进网内,考虑到这些树木会影响列车通行,因此,全部移栽。看着一个个挖空的树坑,吴启回忆起当年种这段生态林的艰辛:铁路沿线的绿化不同于一般的平地或是山坡,因为铁路路基两边都是铺设铁路道床的三合土,土质坚硬,而且遍布砟石。栽植树苗的时候,不光要先清除砟石,还要用尽全力去撬坚实的土质。这条林子,1000米单行种树,吴启和护林员们就种了半个月。
在2000多公里的铁路长线上,西安铁路局设置了4个林场,每个林场的管护长度达到500多公里。开挖难、运输难、浇水难,护林员们一步一步地通过实践克服了困难。“铁路两边不像公路两边,开车想到哪处就停到哪处,铁路两边大多时候是没有路的。我们肩扛、人背,总要把树苗运到现场。远离水源,连续挖水坑,用水泵,以接力的方式传递浇水。”林场场长张文潮说。
今年,从植树节开始,林场开始了3个月的管护巡线工作。吴启带着他年轻的徒弟,沿着铁道旁修剪。记者见到吴启时,他们刚刚完成了一次“添乘”(坐在火车头记录绿化情况)。“现在条件好了,在火车头上架起了摄像机,拍摄沿途绿化带。而年轻时,都是用眼看,用笔记。”吴启说,拍摄过程中发现有树枝伸进了网内,影响了列车通行,便要到现场进行修剪。每条线路每天都有自己的“天窗”点,没有列车通行,陇海线西宝段每天下午2点到4点半就是这个时段,所有养护工作都得抢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与树相处,时间长了,它们像自己的孩子,有了感情。这辈子与铁道旁的树木相伴,也是美事一件。”吴启说。
种树老能人
一般种树,成活率达到90%就成功了,需要经过再一、再二的补植,才能完工。而在周至县种树圈子里,许多人都知道有个能人达到了95%的成活率。咋就能提高这5%的成活率?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下乡采访。
从马召十字出发,车辆在山间小道上行进了20分钟,记者在路边山区荒地里寻见了周至县翠峰镇五联村村民程民让。这是一片群众退耕林,是程民让今年种树的任务标段之一。山里的气温并不高,伴着山风让人感到丝丝凉意。程民让穿着件单衬衣,手握铁锨,翻土、栽树、夯土、覆土,约5分钟便将一颗直径5公分的油松苗种好,动作利落。一行树种完,他又提来大水桶进行第一次浇灌。“刚种的种苗,第一次一定要浇透。”老程边干活边说。“老程种树那是出了名的认真,下势。所以,成活率自然就高一些。”周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在一旁说。
回忆起老程对植树的要求,一位跟随老程多年的植树工人说,记得那是2010年一次春季植树,树苗从苗圃挖出来晚了,运到了栽植现场时已接近黄昏,我们该收工回家了。老程有些心急了,现场要求我们加个班,连夜种完。“当时还不太理解,黑灯瞎火种啥树呢。”借着汽车车灯,一群人连夜种完了坡地上的树。为啥要求连夜种树?老程告诉记者:“由于山地坡度大,砂石多,只有缩短移植时间才能提高成活率。树苗从地里挖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损耗一些水分,根部受损急切需要尽快进行栽植,裸露的时间越长死亡率也就会增加。”
今年,这位秦岭山脚下的农民已经种了26年的树,他的足迹北到渭河林场,南到老县城,几乎踏遍了周至县的各个峪口、林地。从起初带领村民种树,拿个工钱;再后来发展到有一定的种苗补贴;到如今老程承包了500多亩的荒山种植了核桃等杂果经济林,这位获得了“西安市绿化先进人物”称号的种树人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给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上百位村民成立了绿化养护队。据不完全统计,26年间,老程种了2万多亩的树,改造荒山更是达到上万亩。
“儿时看着漫山荒芜,现在老了看到那些小树苗都长大了,绿色是山的颜色。这辈子真是值了!”老程说。记者 闫珅 王迎谨/文 王旭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