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色院掌握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用超导材料制备技术 - 是该项目超导材料中国唯一供货商

13.01.2016  15:41

2016年1月9日《陕西日报》第三版

      本报讯 (记者 张梅 通讯员 郑树军)1月8日,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用高性能低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反应堆核心装置“磁笼”由铌钛和铌三锡两种超导线材组成。超导线材制备有100余道工序,制备周期长、关键控制点多,产业化难度巨大。国际上只有极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其核心技术。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北有色院超导材料科研小组,紧跟世界超导材料研究前沿,先后取得多次“世界第一”,被赞誉为“开创了高临界电流密度的铌钛超导体研究新纪元”。为了实现我国超导材料的产业化,用掌握的技术参与ITER计划,2003年,西北有色院产业公司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名“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公司自主研发并攻克低温超导和高端钛合金材料领域多项产业化关键技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的自主创新之路。凭借其技术优势,公司代表中国为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核心装置提供关键材料,成为该项目用超导材料的中国唯一供应商。
      2011年,西部超导自主研制的第一批铌钛线材样品下线,在全球范围内ITER国际组织进行的对比测试中,采用该项目铌钛超导线材制备的相关导体,经过1000次电磁循环后,测试结果均超过ITER技术要求,使中国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家全部一次性通过ITER计划国际组织测试认证的国家。随后,采用项目开发的内锡法和青铜法铌三锡超导线材,经测试也使中国再次成为国际上唯一全部一次性通过ITER计划国际组织测试认证的国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经十余年技术攻关,高性能铌三锡超导线材制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线材综合性能指标(临界电流、磁滞损耗和剩余电阻率)及性能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由于该项成果的工程应用效果显著,我国在ITER计划中的地位也得以显著提升。如今,西北院、西部超导承担着占ITER总量69%铌钛超导线材(173吨)和7.5%铌三锡超导线材(35吨)的供货任务。此外,团队开发的高性能铌钛和铌三锡超导线材也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和加速器领域,已向通用电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国外用户、中科院高能所、南京丰盛等国内用户以及先进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洁净核源等科学项目提供了53吨高性能线材,保证了国内超导领域大型科学工程的需要。
      目前,西部超导借力新三板,已经开拓航空高温合金、医疗器械及大型科学仪器加速器等新的领域,进一步抢占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