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机收的酸甜苦辣

17.06.2015  10:46
跨区机收的酸甜苦辣 - 农业机械化信息
跨区机收的酸甜苦辣 - 农业机械化信息
来源: www.sxnj.cn





 
      一年又一年,他们像候鸟般的迁徙,行程数万公里,穿梭于田野间,成为田野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他们是新时代的“麦客”,是机械化大潮中的“新麦客”。有人羡慕他们,说半年时间可以挣到十几万元;也有人疑惑,是什么让他们父亲带着儿子、丈夫带着妻子、叔叔带着侄子远赴他乡,行程数万公里,过着天为被,地为床的生活;他们是一群普通的人,用勤劳致富,每年创造出近6个亿的经济收入。又是一年三夏时,记者再次跟随渭南市农机局跨区作业服务队远赴河南南阳、平顶山、洛阳等地,用镜头记录下机械化时代里,“新麦客”追逐幸福的身影…… 6月4日一大早,稀里哗啦下起雨来。心里想着这个时候下雨,分明是老天爷帮倒忙。加上要去河南外出采访跨区作业,一时间脑海里想起去年出发时,也是如此情形。于是静静等待电话,看是否有所调整。 上午8点多时,雨停了,不一会儿,太阳也钻出了云层。电话响起:“出发了。”随后,记者们一行出发,前往河南省内乡县。下午3点多钟,在内乡县城大转盘前,陆陆续续的收割机正在装车。来自白水县的农机手杨师傅告诉记者:“内乡县的收获已经接近尾声,家里的小麦也开始熟了,准备回渭南继续收割。” 6月5日,河南省宛城区红泥湾镇一处农田里,来自临渭区官道镇翁家村的农机手翁振正在收割小麦。翁振告诉记者:“今年的小麦收成比去年好,前期雨水好,小麦长得好,收割机收的时候只能跑得慢一些,相反也就更安全。去年的时候,天气原因,收割机都在地头等着收割,价钱不好,今年天气给力,一些出来早的收割机已经陆续返乡,我们在这里收割完,直接去山东收割。” “你的收割机享受到政府补贴没?”记者问。 翁振说:“享受到了,新车11万多元,政府补贴了3万元。这几年,政策也越来越好。还购买了农机互助保险,也是政府贴了一部分,一旦遇到事故,最起码有保障。” 在红泥湾镇另一处农田里,临渭区田市镇赵东村魏福利正驾驶着收割机收割小麦,妻子在另一家麦田里用先进的GPS面积测量仪正在测量小麦面积。49岁的魏福利可算得上是一位老机手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就开始进行跨区作业,不知不觉间已20多年。魏福利说:“大多数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担心半夜下雨,收割机驾驶室空间狭小,为了省钱,很多农机手都睡在收割机旁边。蚊虫叮咬对于他们来说,早已经适应,但突如其来的降雨,常常令他们措手不及。比起收割面积的纠纷,外地人的刁难,他们最害怕车辆发生事故,收割机体型大,经常穿梭于田间小道,稍不注意就会翻车,有时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年,自己身边外出作业的出事的也不少。经历得越多,我开车就更加小心。” “这些年都在外面,收入怎么样?”记者随即问道。 魏福利说:“我们两口在四川已经挣了两万元了,在河南怎么也挣四五万元,回渭南还要收割,完了再去甘肃、青海,差不多挣12万元没问题。” 得知渭南的跨区作业服务队来看望农机手,69岁的河南当地人李文学赶忙说:“我们村的麦子都是渭南的农机手来割,他们麦子收得干净,麦茬留的低。” 当天晚上,当记者驱车往平顶山赶时,只见天色已晚,但不远处依旧有收割机仍在作业。原本计划等到他们吃完饭,但一直没法停下来,地头站了一些群众仍然等着收麦子。魏福利说:“估计要忙到12点了。” 在机械化发展的今天,跨区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也给农民自己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多年外出的老机手依凭人脉关系,编织了一个个农机市场覆盖网,在方便当地农民的同时,也让自己腰包鼓起来。长达半年时间的赶场,辗转数万公里,睡在车上,吃在车上,风餐露宿,日夜操作,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致富,赢得社会的尊重。 渭南市农机局副局长张忠孝告诉记者:“很多地方都有收割机,但大多数只收完本地的庄稼,像渭南的农机手这样全国各地收庄稼的并不多,渭南的农机手把跨区作业当成一种产业,他们要收割和播种四川、河南、湖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等十个省的地。8000千多辆农机沿黄河两岸、秦岭南北依次收割、播种,每年创造6个亿的经济效益。为适应新形式化的需要,渭南市农机局从5月25日至6月20日,抽调专人与相关农机维修企业联合组成3个跨区跟踪服务队,分赴河南、湖北、山东、河北、内蒙古、甘肃等省市对参加跨区机收的农机手进行慰问,提供信息咨询、维修、配件供应、事故勘查定损和纠纷调解等跟踪服务。”
   渭南日报记者  崔正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