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跨连续梁桥智能监测和诊断评价技术”项目通过验收

06.06.2017  10:21

  近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跨连续梁桥智能监测和诊断评价技术”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通过时分/波分混合复用方法,采用超低反射率的低损耗光纤光栅阵列,实现了单根光纤复用2000个以上的FBG传感点;通过Maximally flat类型的可编程FIR数字低通滤波器,直接在采集电路的微控制器上研制了0-400Hz以内截止频率的低功率桥梁无线振动、动应变及动挠度传感器;并首次在大跨径连续梁桥上采用准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网(单光纤复用超2600个传感点)实现了混凝土应变、温度和裂缝实时监测。
      项目提出了机遇分布式应变监测和影响线理论的车辆载荷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非线性SVM的多环境因素-结构服役性能参数的回归模型,实现了桥梁“多源环境条件归一化”的服役性能在线监测;提出了基于相空间混沌吸引子的结构早期损伤识别技术,形成了针对大跨连续桥梁结构病害的早期预警和安全评价技术。
      项目研究成果在杭州下沙大桥等工程得到了成功应用,对我国大跨径连续梁桥的安全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