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委员专家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建言

09.06.2021  11:43

  5月31日,省政协围绕“以产业园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议题召开月度协商座谈会。会上,8名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从探索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培育县经济发展主体等方面发表意见建议。

   会议发言汇编

   加快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我省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吴航

   代表省农工党

   农工党西省委员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副院长

  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着力点,探索县域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使科技创新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省县域科技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发展水平相对低下。我省县(市)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与发达地区相比比较低。陕西77个县(市)共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7家,平均每县不足2家,有47%的县(市)没有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立创新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134个,平均每县不足2个,有53%的县没有建立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研究开发机构;仅有27%的县(市)建有创新密集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县域科技创新重视不够,县域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不同县(市)间科技创新情况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有的县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不足,部分县(市)没有独立的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行政经费不足。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需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不断完善,多数县域存在创新公共服务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缺失问题。一半以上的县没有创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研发机构,大部分县没有创新密集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滞后。

  3、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之我省大部分县域企业以农业企业为主规模偏小,没有真正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主要以追求“短平快”项目为主,缺乏长远的战略部署。

   二、建议

  1、政府部门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引进,建立县域科技创新跃升管理体制机制

  优化县域科技资源分布结构,形成错位竞争的科学布局。组建县域科技创新孵化器,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完善科技县长、镇长、村长挂职机制,组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联盟。把博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建到镇村、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解决乡村振兴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通道。

  2、构建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专项扶持资金投入、企业主体资金投入、科技风投基金投入、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机制

  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融资担保机制。确保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2%,县、区政府投资达到1%以上,切实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领示范作用。认真落实有关规定,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调整科技工作预算支出方式,县域要将科技投入统一纳入科技三项经费专项列支项目,并在财政预算报告中具体体现,在工作中给予足额落实到位。

  3、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县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三级统筹协同发展

  提升依靠社会力量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从事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信息服务、专利服务等特色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科技创新和风险投资提供配套服务。建设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县域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持科技示范县、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三级协同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大型农产企业向产地下沉,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向产业强镇聚集,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促进县、镇、村三级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高志

   省政协常委

   亿杰控股集团董事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陕西现有100多个区县和县级市,虽然已经建成了一批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但是应该看到总体上还存在发展规划不明确、产业链延伸不够、园区设施设备存在短板、销售渠道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先规划、后实施”要求,突出规划先行。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我省“十四五”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注重与土地综合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宜居乡村、康养、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整治等规划统筹衔接,继续优化全省“3+X”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二是深耕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积极探索产业开发的新路子,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集群。要注重产业链条衔接,形成从研发、生产、加工、贮运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同时,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将产业化财政补助资金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积极探索土地入股合作等多种经营形式,更好地形成与农民利益相联结的机制。加强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在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版等的协同发展。

  三是完善园区设施配套功能。坚持统一规划,完善园区的硬件设施配套,对一些农产品加工产业密集的区域,可配套员工宿舍;优先支持园区水、电、路、通讯和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建设,注重农田农机与排水设施、绿化等配套建设,实现田网、渠网、路网、电网、光纤和移动网络全覆盖。

  四是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新主体的培育。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强化传统种养业的投资力度,重点推进县、镇都市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村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五是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鼓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5G、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在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咨询、人才培养、销售渠道上不断培育新动能;同时派驻帮扶工作队,对现代农业产业园予以技术、销售等方面的指导。

  六是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可以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探索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下乡人员参与园区建设,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运营机制,形成园区产业化联合体,提升主导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充分利用直播平台、网销APP等新媒体,推广线上销售;鼓励与精深加工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展订单种植。

   以园区为载体

   推动县域经济转型

   任保平

   省政协委员

   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

  陕西县域经济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小生产是对当前陕西县域经济以农户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一种概括。大市场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种市场和各个地区的市场相互联系、相互结合、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系统。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就是县域经济分散的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陕西的县域经济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实行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分散经营,不适合大市场的需求,造成供给与需求的脱节。而两者的矛盾根源在于农户市场化和商品化经营之后,市场运作机制不健全。在这种矛盾下,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是一种典型的“打工经济”,大量精壮劳动力到发达地区打工,农村人口到城市打工。在这一矛盾下造成了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县域经济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偏小。强产业县不多,具有强县特点的产业不优。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要着力破解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应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县域经济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最大限度释放县域经济追赶超越动力和潜能。

  1.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快县域新型城镇化步伐。一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推进园区、产业、人口向城镇聚集,打造一批县域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等特色县域小镇。二是有序引导人口、产业及各类要素向县城集聚,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推动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三是突出县域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协同共进,形成可持续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园区为载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产人融合,提高县镇承载力。

  2.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加快发展“回乡经济”和“能人经济”等创业型经济,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在县域兴办实业,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县域主导产业企业协作配套,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成为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主体。二是在农村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三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各类县级产业园区建立健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让、信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培训、信息、法律等方面支持与服务,提高“双创”基地承载能力。

  3.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构建县域现代化特色产业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持。县域园区经济发展要结合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找准比较优势,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品牌,使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县域园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国家和省级园区代管、托管县域工业集中区。全力扶持县域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支持县域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力争每个工业强县至少形成一个主导产业、一个完整产业链。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进一步做大跨境电商。

  4.发展壮大县域特色品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品牌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县域新产业品牌。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扩规模、提品质、创品牌,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培育县域工业经济品牌。围绕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高产业技术含量,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县域产品形态、销售渠道、盈利模式变革。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发展新兴产业。

   持续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努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剑飞

   代表勉县政协

   汉中市勉县政协主席

  勉县是以钢铁、锌铝、建材、化工等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大县,是省市冶金工业重要基地,工业经济占比达70%以上,是陕西省政府命名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十三五”以来,县上把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循环工业园区发展作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增量发展的关键支撑,着力在基础完善、链条延伸、产业聚集上狠下功夫,基本形成了“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园区聚集和承载产业能力稳步提升。

   一、工业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勉县循环工业园区从2017年创建以来,紧紧围绕“绿色循环、延链补链”的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发展,统筹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钢铁精深加工、现代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型建筑材料”六业并举产业定位,规划了周家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褒城新型材料产业聚集区、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区“一园三区”,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五年来累计投资7亿余元,收储土地1500亩,建成园区道路5条、标准化厂房18万平方米,水、电、路、气、讯等基础配套基本到位,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4户,其中已建成投产企业11户,在建13户。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2.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93.8%,实现营业收入319.5亿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园区建设资金来源单一。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维系,地方财政压力较大。由于资金短缺问题影响了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工作进展缓慢。二是土地瓶颈难突破。随着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落户企业日益增加,剩余土地已不能满足后续企业落户需求,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已迫在眉睫。三是招大引强稍显薄弱。目前入驻园区企业虽在稳步增长,但是仍缺乏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高质量项目落户,同时落户项目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四是管理体制机制不活。园区管委会是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主体,一方面要抓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组织协调实施,另一方面要做好招商引资和入驻企业的配套服务。现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够适应园区发展需要。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园区聚集功能。坚持把园区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大趋势结合起来,与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紧扣“绿色、新型、环保”三个原则,重点围绕钢铁、冶金、建材、化工等企业的转型升级、农副林特、中药材深加工、旅游特色商品、新材料加工等产业,强化上下游企业、相关联企业资源整合力度,集中向园区聚合,使入园企业形成循环发展链条,共生共荣,实现可持续共同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千亿元园区。为此,建议省上将勉县循环工业园区列入重点园区发展序列,从更多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

  (二)抢抓机遇,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土地、资金等难题。一是建议省上出台县级循环工业园区建设优先用地相关政策,对园区建设用地合理调剂年度指标,确保收储一批调整一批,切实做到项目用地有保障。二是建议省上有关部门在节能降耗、资金投入、专项债券等方面,在政策和项目上给予支持,尤其在园区建设融资方面出台更多优惠措施和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园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核心作用,建议省上相关部门制定全省统一的县级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设置指导意见,适当提高机构级别,进一步理顺管委会的机构编制、职责范围、管理权限,应选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园区队伍,真正实现入园项目、入园企业的全程监督管理、“一站式”跟踪服务,确保企业“来的了,发展好”。

   税收视角下我省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

   王农

   陕西省税务局副局长

  4月18日,刘国中书记对我局报送的县域经济分析报告批示“税务局的分析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参考”。下面,我仅从税收角度就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做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现状

  2021年1-3月,全省77个县税收总量293.67亿元,同比增长39.89%,占税收总量的比重上升至25.76%。从税收视角看,我省县域经济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薄弱环节:

  (一)税源基础还比较薄弱。2020年,全省77个县入库县级税收282亿元,而同期30个区的入库税收是705亿元,平均每个区税收是每个县的6.4倍。从毗邻省份对比看,四川平均每个县入库税款5.1亿元,是我省的1.4倍。数据反映我省县域税收规模较小,税源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县域间发展差距较大。2020年,税收排名前10位的县,占县级税收的比重超过6成;而排名后10位的县,占比不到2%。从陕北、关中、陕南三个板块看,三个区域县级税收比例约为6∶3∶1,陕南县级税收不足陕北的六分之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县与县间发展差距较大。

  (三)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2020年能源、建安、房地产三行业税收占县级税收的比例高达65.8%。2019-2021年,陕北能源主要三县采矿业开票销售额占比由34.16%提高至40.17%;陕南24县建安房地产业占比由25.2%提高到35.4%。我省县域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县域经济仍然主要依赖传统产业,而且陕北对资源,陕南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仍在持续上升。

  (四)县域重点企业数量不够。全省77个县,绝大多数无亿元以上纳税企业,平均每个县纳税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3户,远低于市辖区平均13户的水平,仅有的个别几户,还是县级财政不分享增值税的信用社或阶段性基础设施建安企业。县缺支柱行业,乡缺重点企业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二、意见建议

  (一)优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建议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发展考评办法,建立发展规模、结构、效益、活力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突出财源建设、税收质量、生态建设的发展实绩,健全争先进位奖励机制。

  (二)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支持。建议加大对县域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新引进企业和县域企业税收划分比例,让利县级财政,提高财力保障水平。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县域产业激励政策和县级税收增长奖励政策,助力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三)降低县域产业同质化水平。建议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支持各县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板块,因地制宜做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突破县域行政区划限制,推进跨县域资源产业整合,降低县域产业同质化水平,促进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税务部门下一步举措

  一是用好税收杠杆,助力县域经济降本增效。建立“网格化”推行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一线工作法”,一个行业一个政策包,精准推送优惠政策,完善“直达快享”“不来即享”等便利化举措,切实降低县域市场主体税费负担。

  二是用活税收数据,服务党委政府经济决策。发挥税收大数据全面、准确、及时、颗粒度细的优势,探索建立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指标体系和景气指数,及时跟踪监控县域经济运行态势。

  三是优化税收服务,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对县级重点建设项目,实行一对一的管家式税收服务。深化“税银互动”机制,推广“金融云平台”,建设“首贷中心”,推动授信对象向县域市场主体倾斜,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

   创新金融服务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冷劲松

   省政协委员

   陕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当前全省正处在县域经济发展总量跨越和转型升级并重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落实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部署安排,积极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下面,围绕创新金融服务,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服务保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改善县域金融生态,优化营商环境。金融兴则经济兴,金融生态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按照省委、省政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经过多方共同努力,目前全省银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县域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榆林地区贷款不良率从10.05%下降至2.46%,综合信用排名由全国倒数第三升至第22,居西部第二、全省第一。建议在持续做好不良资产收购处置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重点化解处置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扩大有效金融供给,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为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和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二、推动县域平台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园区承载能力。政府融资平台是产业园区运营的重要载体,也是化解县域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主战场。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抓实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部署要求,建议强化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通过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方式,帮助县域融资平台实现市场化转型,探索建立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防范化解县域政府债务风险,增强平台自身造血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县域平台发挥优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专业化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

  三、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扶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直接融资不足是制约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并纳入国家“十四五”战略规划。建议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等领域融资工作,支持培育县域龙头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园区。在资本市场领域,借鉴美畅股份等县域企业上市经验,支持帮助条件成熟的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强做大,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在债券市场领域,我省已组建了全国第五家AAA级信用增进公司,助推县域企业实现发债48亿元,要支持实施债券融资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县域债券融资力度,探索县域债券违约处置新方式,为产业龙头、新兴行业等重点企业提供发债支持,有效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四、用好秦创原平台,强化金融创新驱动。秦创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也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依托。3月份召开了全省金融(基金)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训对接会,25家基金公司、20个试点县和20个园区参会,促成签约27亿元,成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有效实践。建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秦创原平台建设,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县域中小微企业发展,更有效发挥金融机构在促进创新中的作用。聚焦产业园区建设和一二三产融合,支持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园区整合和运营管理服务,探索金融创新、资本运作新途径,以金融创新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本赋能,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投行思维,加快设立县域优势产业专项子基金,带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园区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等领域,打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生态链,促进产融结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产业规划实施梯度布局

   促进我省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刘少利

   西安骏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成立于2011年,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是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我们的工厂1996年成立,是从事材料成型及精密机械配件制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也是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结合多年从事制造业和运营园区的经历,谈谈对产业园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认识。

   一、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规划落实不到位。汽车产业是我省六大新支柱产业之一,我省全力推进300万辆汽车建设工程,西安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针对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等也发布了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让大家有了目标、方向和方法。但目前区县园区在规划落实方面,基层感受还不深切。一张蓝图绘到底,产业规划落到实处,这既是诚信问题也是最大的营商环境问题。

  二是产业园区未形成梯度布局。目前,产业园区都希望招引高大上的项目,由于所在区域的产业规划定位、资源环境禀赋各异,不结合自身条件一味追求高大上,导致好的项目招不来,基础产业又看不上,园区整体发展缓慢,规模也上不去。只有先将产业规模做上去了,才能谈产业的优化升级,汽车产业发达地区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

  三是产业园区发展空间不足。目前,我省汽车产业链还存在短板、供应链薄弱等问题,表现在本地配套不足、工业服务不强。近年来,西安市汽车产业整车投资项目加快,目前已有陕汽、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恒大等建成和在建项目,整车产能已经达到200万辆以上,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较多,东部和南部转移来陕的配套企业也较多,但由于空间不足,制约了汽车产业园区的发展。

  四是产业园区工业服务能力不强。产业园区的服务多是集中在基础的物业服务、生活类服务等,而研发设计、供应链服务、投融资服务、产业孵化服务等工业服务平台和商业配套不强,导致入园企业生产经营不便和成本上升,影响园区载体平台综合效能的发挥。

   二、建议

  为促进工业强市,区县园区在规划落实方面,建议对所涉及的工业产业,规划覆盖的各级组织应该强化考核,督促实际问题的解决力度。

  针对产业目标非常明晰的汽车产业,在补全产业链、强化供应链方面建议:

  一是需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和供应链的强化,应该提出明确的建设方案和强化措施,并坚持抓落实。

  二是产业链建设过程中,在强调招大引强,引进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产业,做好补链工作,建议高新区等核心区域抓好关键零部件,周边县域工业集中区要抓好基础工业,做好二级配套等补链工作,让产业形成梯度布局,形成完整体系,否则,我们的汽车工业将很难形成竞争力。

  三是应重视供应链项目等工业服务业,应认识到供应链对产业的推动作用,建议在整车项目周边引进或培育供应链平台,以供应链服务来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借工业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重视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服务平台。

   运用数字经济模式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蒲小川

   省政协委员

   陕西投资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面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环境,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相比,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充分、竞争力和活力不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园区集聚效应不明显、专业人才缺失等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亟需新的驱动力。为此,建议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模式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特殊作用,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协同,构建发展县域经济的数智支撑及赋能系统

  县域发展是支撑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当前,我省县域数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配套、数字经济资源整合等方面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发展数字经济。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和数字经济发展中坚,发挥资本优势充分吸引省内丰富科教资源向县域聚集,政产学研用协同赋能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发展县域经济的数智支撑及赋能系统,将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

   二、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数字化,助推县域经济产业升级

  借鉴国家和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经验,建立县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验园区,根据各县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思路和产业园区发展重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县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转变企业传统思维方式,发展5G、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智慧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导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三、以数字化的“平台经济”模式,整合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

  “平台经济”模式作为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创新,通过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联通企业内外部数据,连接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通过打通设计、生产、流通、消费与服务各环节,解决原有产业链垂直分工模式下各产业的“小、散、乱”情况,使互联网平台的生产系统与跨区域智慧供应链相连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从而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四、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内脑”和引进“外脑”并重,合力构建县域经济数字经济人才支撑,发挥智库作用

  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各县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县域要把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工作。一方面是发挥县域主要领导“头雁效应”,增强主要领导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并搭建自上而下的数字经济管理、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是引进国家高级智库资源辅助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企金各界知名专家的智库作用,提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能力和水平。

   五、把已经初步实验和调研交流的清华大学“百城千县”数字化系统,作为我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运用,并逐步优化完善

  清华大学“百城千县”数字化系统致力于构建县域数智治理生态体系,以数智手段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以“大数据智慧+智库专家智力服务”赋能区域经济新模式,实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目前,“百城千县”数字化系统处于1.0打磨阶段,初步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数据库和专家智库系统。我省可引进并试用“百城千县”数字化系统,并结合区域情况逐步优化。通过数字化系统打通省内和与外省县域经济发展之间数据互通通道,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置于全国产业地图中进行多维分析,辅助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精准招商,助力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从而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摄影:各界导报记者杜静波)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重点项目带动陕西经济发展“三量”齐升
  眼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