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黄土地的儿子

10.04.2015  19:23

    1991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然而,仅仅一年过去,正值盛年的作家就不幸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今,随着这部小说再次被搬上屏幕,路遥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苦难相伴

    路遥的一生几乎与苦难相伴。他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在陕北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贫8岁时被父母过继给伯父抚养。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饥饿与贫穷伴随着路遥成长,这使他坚韧并具豪气。

    “车轮隆隆汽笛叫,江南江北旗如潮,——车过南京桥啊,心儿翻腾似江涛。”这是路遥早期诗作。诗人闻频至今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路遥的情形:1970年,陕北的早春有些寒意,路遥带着诗作《车过南京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化馆,他身穿一件破旧的灰黑色棉袄,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腰间系着一根麻绳。

    “那时候,路遥还叫王卫国,他个子不高,话很少,看上去憨实,有些拘谨,他在自己的这首诗作上署名‘缨依红’。当时,我说笔名应该更好记、好听一些。他稍加思索,便在纸上将原来的笔名划掉,改成‘路遥’。

    路遥在他的文学之路上,把“吃苦”作为创作的信条。他曾说,“作家要有这种准备:吃大苦,有大作品;吃小苦,有小作品;不吃苦,没有作品。创作是非常折磨人的工作,抱着轻松的态度,永远不会写出好作品。”辛勤耕作

    在路遥的母校延安大学,有一座小山——文汇山,这里是路遥最后的安息之所。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在路遥的墓园里镌刻着这样的祭文。

    曹谷溪,路遥的陕北好友。他告诉记者,路遥为创作小说《平凡的世界》,花了整整3年时间,他用了一整年时间翻阅1975年至1985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延安报》和《榆林报》,手指磨疼了就用手掌翻,笔记做了几十本。

    《平凡的世界》中,有孙少平在煤矿劳作的大量描写。为了将矿工生活写得真实生动,路遥专程前往陕西“煤城”铜川挂职,他头顶矿灯,穿一件满是煤灰的工作服,跟着工人乘着罐笼车上下井。

    1982年着手准备,到1988年《平凡的世界》完成,6年间,路遥经历了生活潦倒至身无分文、身体虚弱至吐血不止。由于在创作中过度透支身体,1992年11月,路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离世。感动大众

    随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许多回忆路遥和回忆这部作品当年带给自己深刻影响的文章,在微信和微博中流传。秉烛夜读和热泪盈眶是许多人对这部小说的共同阅读记忆。《平凡的世界》讲述几十年前年轻人的平凡人生:农民子弟孙少平带着梦想离开家乡闯荡世界,他的哥哥孙少安留在家乡,为改变家乡面貌不断尝试。

    “他们灵魂中充盈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又无法回避那个时代人文与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苦闷与挣扎,这种集复杂万千交织于心的境遇,可以说,就是从上世纪70至90年代青年们共同的精神特质。”评论家肖云儒说,“这部小说因此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如今,不少人又开卷阅读《平凡的世界》。清明节期间到路遥墓前祭奠追思的人络绎不绝。

    《路遥传》作者厚夫认为,在中国,路遥的影响力已超越了文学的边界。新华社记者杨一苗(新华社西安4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