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数字看环保”之绿色减排篇

17.12.2015  14:42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
  二氧化硫提前3年
  化学需氧量提前2年完成任务
  成绩

  国家环保部对我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数据核定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150%,氨氮完成98%,二氧化硫完成223%,氮氧化物完成79%,二氧化硫提前3年、化学需氧量提前2年完成减排任务。
  2015年上半年,我省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十二五”以来我省累计净削减化学需氧量7.2万吨、氨氮0.7万吨、二氧化硫18.5万吨、氮氧化物9.5万吨。
  “十二五”时期我省实施污染减排,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排污强度大幅下降——
  2014年全省煤炭消费量18616万吨,比2010年增加8128万吨,增幅77.5%;
  2014年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较2010年下降53%、47%;
  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COD、氨氮分别较2010年下降53%、51%。
  举措
  耀眼的成绩,源于我省在实施污染减排工作中的不懈努力:
  在国家没有将我省列为脱硝电价试点省的情况下,陕西财政对脱硝火电机组给予0.004元/度的电价补贴,国家政策出台前,省级共落实补贴资金4472万元;
  环保、财政、发改联合制定关中地区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补贴办法和奖励标准,2015年-2017年共计划补贴1.5亿元;
  为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发布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华能秦岭电厂5、6号机组等6台166万千瓦机组因排放不达标被叫停发电,减少发电量32.3亿度,减少二氧化硫0.7万吨,氮氧化物1.8万吨;
  深化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四项主要污染物全部实现交易,并将交易市场延伸到市级,省级2015年已交易额1.2亿元,“十二五”期间累计达到7.2亿元。制定了《陕西省排污许可管理暂行办法》,开展所有污染源初始排污权核定工作,并在全省铺开总量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农村美起来 400万老百姓受益
  成绩

  “十二五”以来,我省全面启动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尤其是2012年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省后,连片整治范围覆盖至全省43个县区、333个乡镇、2678个村,受益人口约400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22%。
  举措
  “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环境焕然一新描绘了生态底色。三年全省累计投入14.9亿元,共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工程1848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881处,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544.28公里,新增污水收集处理能力2150万吨/年,建设垃圾中转及处置设施58处,配备各类生活垃圾收集车14167辆(含10784辆人力三轮车),新增垃圾收集处理能力116万吨/年,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1686处,累计减排COD3362吨、氨氮1219吨。
  统筹城乡一体,为农村循环产业发展不断探索新路径。宝鸡市率先实现整治工作全覆盖,汉中、安康等地也正在推进整市整县整治。宝鸡市眉县积极打造“宜居宜商宜创业”的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探索城乡环境一体化管理模式。西乡县积极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粮”等循环种养模式,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链,探索出循环链畜禽生态养殖模式,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之路。
  坚持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与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有机结合、互为促进。目前,全省连片整治示范区3个市、21个县、238个镇、263个村相继开展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建设,近两年相继建成7个省级生态县、182个省级生态镇和176个生态村。
  试点镇村环保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为农村环境管理创新不断积累有益的借鉴。在体制完善上,连片整治示范区部分乡镇设立了环保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乡镇环保工作人员、2572名村环保员也初步到位,确保农村环保工作有专人推动落实;在机制建设上,各地普遍结合实际建立一系列工作制度、考评规范;在资金投入上,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创建、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重点镇建设、沼气工程、改水改厕等涉农工程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连片整治资金,实现连片整治效果的最大化。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逾60%县区生态环境质量达优良级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建2个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新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2009年的4.8%提高到2014年的5.61%。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达53个,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6.9%。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森林、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与2010年相比,2012年全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EI指数)为“优”的县区数量增加了4个,“良”的县区数量增加了2个,超过60%的县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级。陕北黄土高原EI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2009年的35.87上升到2013年的51.65,年均增长率达到11%。
  生态创建全面加强。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2个国家级生态区、3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县)、49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国家级生态村,9个省级生态县,232个省级生态乡镇,184个省级生态村。
  环保组合拳助力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
  “十二五”期间,我省环保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担当更加强烈,为应对经济下行,及时出台环保工作促进稳增长的十条措施:
  严把环评审批关口,积极发挥环保倒逼转型、促进升级、支持换挡、鼓励创新作用,省级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851个,涉及投资3676亿元。
  严格落实“十不批”要求,5年累计逼退逼转逼治不符合要求项目65个,涉及投资约200亿元,对榆林等地和若干工业园区进行限批。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民生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主动对接重点工程,提前介入,帮助业主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如多方沟通,帮助引汉济渭项目、神华陶氏项目获环保部批复,帮助三星项目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成环境保护设施。
  积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组建陕西环保产业集团,努力带动全省环保产业壮大和环保科技水平提升。     (责任编辑:郑易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