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迈上新起点

28.12.2015  10:08

        时间行至岁末,陕西经济运行的曲线已然勾勒:从一季度的6.9%、上半年的7.3%到前三季度的7.6%,缓中趋稳、稳中有好成为发展的总基调。 
        回首这一年,时和势有利,艰和险增多。全球经济的疲软和国内“新常态”下经济的持续放缓,让陕西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同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也给陕西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直面艰险,因势利导,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陕西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了减速不减势,提质又增效。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陕西经济发展又迈上了新的起点。 
        稳进中重塑新动力 
        进入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陕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定优势骨干行业产销与培育新支柱产业同步发力,加快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充分发挥投资作用,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和整体质量保增速与效益,针对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 
        前11月经济数据显示,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限上消费增长7.3%……主要经济指标的企稳回升显示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措施下,我省经济稳中趋好,积极因素在进一步增多。 
        创新正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孵化的74家高科技企业,已形成光子信息、光子制造和生物光子三大学科与产业布局,实现产值12亿元。延长石油启动了一大批重大技术研发及工业示范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将对国内外煤化工发展和能源综合利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我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中,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技术交易额的比例超过了50%。同时,随着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的推进,我省科技创新活力亦在持续增强,全省科技进步指数居全国第7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0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陕西经济的新动能。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最大外商投资项目——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预计年底可实现产值150亿元。今年10月底,韩国三星SDI公司在国内的首条电动车电池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营,预计2020年之前,该公司在西安工厂的投资总额将达到6亿美元……在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的带动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突破10%。 
        转型中创造新活力 
        转型升级是为了实现产业质的飞跃,既要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有好的质量。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中,陕西转型正在赢得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 
        能源化工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产煤大市榆林,总投资达4000亿元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陆续落地、投产,通过实施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战略,实现煤炭资源的就地深度转化和增值。产业转型升级,陕西能源化工正在散发新的活力: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煤制烯烃(芳烃)、煤制油、化肥氯碱、有机化学品、精细化工等5条主要产业链,使全省的化学工业由规模扩张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今年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可达到27%。 
        今年10月,我省非能源工业增速加快,增加值同比增长15.7%,比9月加快2.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1个百分点。非能源产业的出众表现,表明转型中的我省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和合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改革驱动转型,激发市场活力。9月16日,我省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版营业执照在宝鸡发出。实行这个办法后,企业只需提交一套材料,到工商部门一家申请,就可以得到一照一码的新执照。只要材料齐全,5个工作日就可办完。在改革的推动下,大众创业热情受到鼓舞,申报企业明显增多。西安市从7月15日开始“三证合一”试运行,仅半个月,全市就接受办理2442家企业提出的申请,发放证照2238个,同比增长23.7%。在全省范围,经过六批次清理,省级行政许可项目由1056项减少到386项。许多企业投资、资格认定、评比达标项目被取消或下放,企业和群众开展经济活动的门槛限制和审批手续大大减少,发展和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得到释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开放中孕育新生力 
        12月9日,“长安号”招商物流西行货运专列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开行。44车以机械设备、建材、轻工产品、汽车用品为主的货物,将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为集散地,向中亚五国分拨,最远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 
        就在同一天,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与巴基斯坦第二大建筑公司ZKB公司(查希尔汗和兄弟工程建筑公司)以联合体形式中标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项目合同总额约合93.76亿元人民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陕西由内陆地区站到了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带:已在中亚国家建立了7家工厂,与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项目超过百个,与中亚五国进出口额增长79.4%。西咸新区正积极与俄罗斯有关部门联手推进“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拉动双边贸易…… 
        与此同时,西安国际港务区与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和内蒙古二连浩特等口岸建立直通放行合作机制,与天津港、青岛港、连云港通关合作关系进一步完善。“西安港”纳入“中国港口代码体系”,成为国家一类临时口岸,获得粮食和肉类口岸资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获批“72小时过境免签”,国家首个航空城实验区落户西咸新区,丝绸之路航空枢纽加快建设……这些都在为陕西打造内陆型对外开放新高地铺筑新路。 
        一带携一路,风景旧曾谙。昔日丝路的商贾络绎演化成今日的产业对接贸易合作,陕西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拓展。今年前11个月,全省进出口总值1733.1亿元,增长15.9%,高出全国23.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总值居全国第18位,比去年提升4个位次。对外实际投资3.6亿美元,增长52.8%。累计新设境外企业56家,境外机构3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0021万美元,增长1.4倍;中方实际投资46612万美元,增长79.9%。

 

      (汪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