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教育局通过“七结合”开展慈善教育活动

19.05.2016  19:13
            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工作,潼关县教育局通过七结合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慈善教育活动,培育学生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的意识,让慈善观念深入人心。             一是慈善文化与学生思想品德课相融合。 要求各校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慈善文化的育人功能 ,抓好课堂教育体验,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慈善理念、慈善行为、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思品课本知识的同时, 接受慈善文化的熏陶,深刻意识到慈善事业是一种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事业。             二是慈善文化与主题班会相融合。 要求各校要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慈善文化,以开展讲故事、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文艺活动等形式开展慈善文化传播教育。             三是慈善文化与主题活动相融合。 各校要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慈善主题活动,如黑板报、手抄报、墙报、作文、绘画等竞赛活动并通过音频、视频、广播、网络等多种载体,广泛宣传慈善文化,营造慈善文化氛围。             四是慈善文化与社区实践活动相融合。 各校要把诚信、友爱、助人的慈善观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实践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学会知恩、感恩,懂得报恩,施恩,培养学生爱的情感和品质。             五是慈善文化与家庭教育相融合 。各校要在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中向学生家长宣传慈善文化理念,提高家长的慈善意识,号召家长积极参加慈善募捐、公益活动。要求每个学生争当传播慈善文化的小使者,通过小手拉大手,把慈善文化向家庭、社区延伸。             六是慈善文化与爱心活动相融合。 学校要以“日行一善”实践活动为载体,注重培育和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以身边事做起,在家庭孝敬父母,在学校有爱助人,把诚信、友善、助人的慈善观念外换为外在爱心行动,养成良好的品质习惯。             七是慈善文化与开放式配方课程相融合。 把中小学慈善教育活动统一使用中华慈善总会编印的《慈善读本》仔细阅读慈善教育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园中弘扬社会主义的慈善文化。(文/姚永娟)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