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的白夜

04.05.2015  13:19

  艇划过水天一色的湖面,木栅门在风中摇曳,湖边大树下升起黄昏的篝火,风过清晨的树丛和芒草……很少有一部电影,光看预告片就令人沉迷。塔可夫斯基式的、日常细节中淡然流露的诗意,但并不就此美化时常压抑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这是俄国导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电影《邮差的白夜》(二○一四),关于俄国北部被克洛泽罗湖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及村民。

  村民们与外界的几乎唯一联络人是邮差,他驾船从湖那端的小镇带来信件和报纸,也有面包和止痛药。酗酒的老孤儿看到电视里讲一位年轻人回馈孤儿院,老泪纵横—“二战”给苏联留下太多战争孤儿;邮差立在已成废墟的旧时校舍,一帧帧静照间,昔日意气风发的爱国歌曲充满瓦砾和记忆。他梦里的灰猫坐在脚下,尾巴偶尔抖一抖—这怀旧与感伤的,神秘的见证者。当年轻人奔向都市,老人慢慢去世,也便不再需要邮差,村庄存在过的痕迹,只留在电影里。

  康查洛夫斯基喜爱契诃夫文学和布莱松电影,微妙的日常场景,克制的轻描淡写。影片非单纯的剧情片或纪录片(有人称之为“有脚本的纪录片”),场景令人想到《镜子》,使用非职业演员,村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

  康查洛夫斯基在俄国寻找理想中的邮差,在六十名入围者中选中《白夜》中这位有似乎麻木表情、却在蓝眼睛和镶的牙齿中流露俏皮幽默的老好人,然后又在他送信往还的五十位村民中选了有意思的五家人。结尾他们的合影,已然暗示了被将来的观者看到的“过去时”。(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