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廷洒泪赠锦旗 好人好报 情暖陕豫

04.06.2015  01:20
核心提示: 这是一份超越亲生关系的父女情,捡回脑瘫弃婴,抚养13年;这是一份珍贵的读者情,他在落难绝望之时拨打了保存8年的本报记者电话求助……郑国廷一家人来本报,把千言万语用锦旗上的8个大字来表达——“好人好报 晴暖陕豫

新闻提示:

这是一份超越亲生关系的父女情,捡回脑瘫弃婴,抚养13年;这是一份珍贵的读者情,他在落难绝望之时拨打了保存8年的本报记者电话求助……郑国廷一家人来本报,把千言万语用锦旗上的8个大字来表达——“好人好报 晴暖陕豫”

直击: 郑国廷洒泪赠锦旗 好人好报情暖陕豫

2日上午,郑国廷和妻子刘玲霞、养女朦朦,拿着锦旗来到三秦都市报社。

“千言万语,凝聚成锦旗上面这8个大字,‘好人好报 情暖陕豫’!”用左手把锦旗交到本报副总编辑赵良手中时,郑国廷突然哭出声来,“要不是你们报道呼吁,我……我不知道该咋办?如果我身体好好的,右胳膊右腿没有偏瘫的话,也不用麻烦你们,我该怎么报答你们!”

“不需要您报答我们,您是好人,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好人落难而不伸出援手,我们就应该为您这种正能量鼓与呼!”赵良握着郑国廷的手说。刘玲霞也抹着泪,朦朦重复着两个字“谢谢”。

夫妻俩说,自从5月20日本报报道以来,他们被爱心包围,也一直考虑咋样表达自己的感受,想了几个晚上,决定用这8个字。“好人好报”,一语双关,“好人”既指郑国廷夫妇,收养脑瘫弃婴13年,也指社会上的爱心人,“好报”既指郑国廷一家人得到好报,爱心人士帮助他们一家人渡过难关,也指三秦都市报是份好报纸,无论是8年前本报的报道,还是如今的呼吁,郑国廷说自己在最艰难的时候,活不下去的时候,首先想到是向三秦都市报的记者求助,是这份报纸和这份报纸的爱心读者,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

“情暖陕豫”,在本报和河南《大河报》的联动下, 陕西 和河南两地的人民被这对夫妇感动,两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这对夫妇,河南老家的他的父母和亲戚,对本报和陕西爱心人士的这份情表示感动。

赠送完锦旗,下楼梯时,刘玲霞背着朦朦,一家人一步三回头挥手告别。“朦朦上楼梯时可以自己扶着走,下楼梯时还得我背着!”刘玲霞说。

回顾: 13年父女情 8年读者情

这是一份让人动容的13年父女情,也是一份让人感动的8年读者情。

2007年8月,三秦都市报以《好心捡回烦心丢弃良心抱回》为题,报道了的哥郑国廷和一个脑瘫弃婴难以割舍的情结——2002年6月16日,郑国廷开出租车途经 西安 朱宏路立交桥下,捡到一个刚刚出生3天的女弃婴,加上婚后夫妻二人一直没有孩子,便抚养了这个弃婴,取名朦朦。孩子1岁时,被诊断为“中轻度脑瘫”。几年来,夫妇俩跑遍了河南、山东等地求医,花光6万元积蓄,还借债4万多元。郑国廷的母亲、岳母急了:“你们老了怎么办?难道真要让她拖死你们啊!”2006年8月,夫妇俩“狠心”把孩子扔在河南安阳,之后,两人实在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又把孩子找回来,郑国廷哭着对孩子说:“只要爸不死,永远养着你!” 并把母亲给抱养的小女儿带回家,希望小女儿长大后能照顾朦朦。

8年后的2015年5月19日,郑国廷向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言语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绝望,“有时候我甚至想带上朦朦一起走,如果我们两个死了,就不会拖累妻子和小女儿!”

记者回访看到,郑国廷已不再是8年前的年轻模样,2013年11月被诊断为脑梗,住院1个多月,花了7万多医疗费,此后右胳膊、右腿偏瘫,一度大小便失禁,暂住在岳母家,由于妻子要照顾他、朦朦,接送小女儿上下班,一家人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郑国廷一度有了自杀念头。

接力:收到善款32750元 有人承诺长期资助

昨天,郑国廷和刘玲霞向记者确认了本报报道后,截至6月1日他们收到善款32750元。其中,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本报给他奖励正能量奖金10000元,本报公益记者公众号爱心粉丝捐款7550元,爱心人士刘先生委托本报记者转交6100元,爱心女士上门送款1000元,郑州一位爱心人士汇款2000元,其他爱心人士打款到他的账户6100元。

除了善款外,本报公益记者微信公众号粉丝、陕西卓恩康复中心康复医师上门给朦朦进行检查,该中心承诺给朦朦提供3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如果3个月后,免费给他们家提供康复器材,在家就可以锻炼。爱心的哥刘建贵、连颇、何宏伟等人上门送去米面油,的姐安小荣的哥刘建贵接朦朦一家人逛曲江吃西餐过六一儿童节。

爱心人士任展辉和妻子王文娟表示,长期资助郑国廷的康复治疗费,“只要治疗有效果,我们一直会资助下去,时间长短无所谓,直到他康复为止。”一位爱心人士在电话中对郑国廷说,以后每月都给他捐1000元,直到自己动不了。

大河报》联系当地民政部门,为郑国廷申报低保,目前资料已经递交,随后将统一集中办理。

西安市出租汽车协会向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发出倡议,向的哥郑国廷学习,奉献爱心,自强不息,并倡导出租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积极帮助他渡过难关。

亮点:陕西广播电视台报道本报公益记者公众号

2日晚19:50,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今日点击》报道了郑国廷的过去和现在,其中,专门报道了本报公益记者公众号对郑国廷一家的呼吁和帮助,“公益记者上线1小时,爱心粉丝给郑国廷捐款7000元”,这样的速度和爱心汇聚,让传统媒体感慨新媒体、全媒体的时效性和凝聚力,而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平台也将开启一种新的救助模式。

陕西广播电视台1018也于昨天就此事采访了本报公益记者,将于今天中午13时播出。

公布:9岁小女儿日记 世上还是好人多

昨天,郑国廷征得小女儿同意后,向记者公布了9岁小女儿的三篇日记。

第一篇是5月15日。“我们家有四口人,其中有两个病人是爸爸和姐姐。姐姐是脑瘫,偶然一次机会遇到三秦都市报一个记者,爸爸和姐姐登上了报纸,有许多好心人给姐姐买好吃的、捐钱,那是2007年的事。

2013年的一个晚上,爸爸突然头疼,第二天早晨一直呕吐,妈妈带爸爸去了唐都医院,医生说爸爸得了脑梗,妈妈听到这句话差点吓晕了,我知道爸爸是累倒的,我们家的天快塌下来了。

现在只有我和妈妈是健康人,妈妈也没办法打工赚钱,因为需要照顾爸爸、姐姐和我。我上学还得用钱,我想谁来挣钱呢?”

这篇日记写了题目,《爸爸你快好起来》。“今天放学爸爸接我回家,看到他身体一摇一摇的,快要摔到了,我不想让他来接我,摔到了流血了怎么办?自从爸爸病后,我从没有见妈妈们笑过,每天在家里我都很害怕,好几次都听妈妈说家里没钱了她想找工作,他们会不会有一天不让我上学了,可是我好想上学啊,我再也不淘气了,我姐姐在家总是把书放到我面前,想让我看。 我要快快长大,养爸爸妈妈和姐姐,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生活。”

这是6月1日的日记。“经过这几天记者叔叔阿姨的报道,有很多好心人来看望爸爸妈妈,献爱心,我感觉世上还是好人多。 我现在9岁,等我长大了要报答这个社会,报答所有关心我们的好心人,祝好人一生平安,我长大了要替妈妈照顾爸爸和姐姐。

我最高兴的是妈妈们买了一点肉,我从春节到现在第一次吃肉,姐姐也露出了笑容!”

说法:11年的朋友说 郑国廷心太软

张千航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他认识郑国廷已11年。在他眼中,郑国廷心太软。“我们是2004年开出租车时认识的,我们以前都在糜家桥那里租房住,他家租的房子6平方米大,一家4口挤在一张床上,家里像样的东西除了一台14英寸的电视外,别无他物。”张千航说,为了这个捡回来的孩子,一家人花了很多钱,中途想过放弃,但是最后一直舍不得孩子,你说人家亲生父母都狠心把孩子抛弃,他却抚养13年……如今张千航和郑国廷虽然住的远了,但是,他经常把女儿穿过的衣服,打包送给朦朦。

打算:还债和治疗 早日康复自食其力

昨天,郑国廷夫妇向记者说了接下来的打算。3万多善款,一部分用来还债,一部分用来郑国廷复查和朦朦康复治疗,一部分当一家人的生活费。“治疗康复是个长期过程,等我到康复后,能自食其力,一切都会好起来。”郑国廷对未来充满希望。

有不少人问他,会不会寻找朦朦的亲生父母?郑国廷说:“我们曾经也纠结过,能找到孩子的亲生父母吗?找到了他们会相认吗?这么多年朝夕相处,我们现在割舍不下这份感情。有人让我们把朦朦送到福利院,有人管吃管喝,可是我们不愿意把孩子送走,她已经被亲生父母遗弃了一回,我们不能再把她抛弃了!”

好人好报,希望郑国廷早日好起来。

爱心捐款账户,户主:郑国廷;开户行:建设银行纺建路支行;账号:6217004220028131401。

首席记者 姬娜

 

一对夫妇感动陕豫 三秦都市报 大河报 新闻联动让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