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情归香江

17.04.2015  13:05

  今年是金庸创作六十周年。

  六十年前,金庸在《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罗承勋)的邀约下,写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一炮而红,从此他的武侠小说一部部横空出世。他横溢的才华、繁华的文采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风靡全球的华文读者,蔚为武侠小说的一哥。

  金庸的成就涵盖多方面,包括成功的报人、作家、企业家、政论家等等,是一本丰厚沉甸的大书。如果要涵盖金庸以上的业绩,单靠目前拨出的占地二百平方米,是远远不足的。

  金庸的文化事业,基本上是在香港建基的。他的报业王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创立的,他左手写真知灼见的政论,右手写精彩绝伦的武侠小说,双峰并出,一时无两。

  长期以来,作为Made in Hong Kong--“香港制造”的金庸,溯自前港英政府以迄的特区政府,对他的卓越贡献一直表现出惊人的漠视。在内地,有不少以金庸冠名的纪念馆—如浙江嘉兴和海宁的金庸书院及金庸景点,反而在金庸的发迹地香港则阙如。

  记得2000年金庸曾向我私下表示,香港某财团拟在大屿山开辟金庸主题公园,但是只闻楼梯声,不见其形影。倒是旋不久,照搬西方的迪斯尼乐园堂而皇之地矗立于大屿山,后者是借来的文化、借来的景点,一点也不能体现香港本地的特色。

  相反地,全球最多读者的金庸作品发祥地香港,之前对金庸仿佛视而不见。最讽刺的是,十多年前在毗邻的澳门,也辟有“金庸馆”。

  前年岁杪,我偕刘再复伉俪、刘再复千金刘小莲去拜访查先生。查先生精神颇好,双手有点颤抖。查太太说,查先生已不再写东西了,只是平日阅读不少书籍。

  查寓在太平山山腰处,是一个背靠太平山、面向维多利亚海湾的公寓,共二层,下层为客厅和卧室,上层为书房,约三四百平方米。

  在刘再复兄的要求下,查太太带我们参观上层的书房,只见上层三面墙都做了入墙书架,书籍种类繁多,有文学、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和英文书籍,藏书逾万册,法、日及其他的外文版本,琳琅满目,我估计有逾万册的书。靠回廊放置一张大书桌,放置《明报月刊》等杂志,查先生在北角嘉华大厦的办公室,还有一个大书房。

  查太太说,查先生的藏书大部分已搬到澳大利亚。查先生早年在澳大利亚购了一个大宅,准备退休后到澳大利亚做寓公,所以他的大部分书籍,早年已空运到彼埠,可见查先生藏书的丰富。结果查先生退休没有落籍澳大利亚,仍然乐意根植香土,则是他自己始料所不及。

  查先生不光藏书多,平日也涉猎群书,就算在旅途中,也手不离卷。一九九五年,我陪查先生到日本接受创价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在候机楼呆不住,要我陪他逛机场书店,见到好书,他喜不自胜,当即购下。

  我相信,查先生的成功,除他的睿智外,相信与他博览群书及兼具渊博的知识有关。(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彦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