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农业机械化步入“黄金时代”

19.01.2015  09:24
 

  自200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之后,铜川市农机化步入“黄金时代”。全市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地位作用持续增强,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的生产体系初步形成,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七连快”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存量结构显著优化。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53.5万千瓦,较2005年增长60%,农机拥有量6.38万台(套),较2005年翻了一番,农业机械原值4.16亿元,较2005年增长118.9%。尤其是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需要的果园机械、设施农业机械、畜牧养殖机械等发展提速。在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各种高性能、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推动了农民收入的连续增长。

  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73.5%,年均增幅超过3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达55%,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也取得重大突破。培育和壮大了农机合作社等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2014年,全市农机从业人员2.34万人,农机经营总收入突破1亿元,比2005年增长50%。特别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由弱增强,2014年达到21个,入社人数920人,年作业面积55万亩以上,创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建成了首家农机具经销市场和区域性高新农机维修中心。农机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农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机监理能力显著加强。通过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农机监管体系,加强部门协作,强化源头管理,有效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全市已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个、“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0个、“平安农机”示范村62个、“平安农机”示范户532个,全市连续3年实现农机事故零死亡。

  科技推广成效明显,教育培训扎实推进。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旱作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果蔬贮藏“百库工程”等一批部、省级农机化重点项目,切实推动了先进节本增效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和大面积推广。全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0.89万亩,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3%、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80%以上;建成千吨以上果蔬贮藏保鲜库19个。已完成的14项科技推广项目,13项分获省、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农机培训被纳入“阳光工程”整体计划,大幅提高了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农机化扶持政策日益完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结合农机化发展实际,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铜川市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和《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机械管理和农机化发展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农机购置补贴、科技推广、安全管理等资金投入,为农机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自2004年起,全市共争取各级农机化发展资金1亿多元。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