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域发展的最高标准是群众得幸福

31.10.2014  14:02


        金秋十月,长安通讯产业园内一派火热。这个由长安区和高新区合作共建的产业园,目前已签约中兴通讯、华为通讯、比亚迪手机等十个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到500亿元。 
        像这样的建设场面,近几年在长安区随处可见。它们是长安区与西安高新区、西安航天基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开展“四区”合作建设、提升区域快速发展的有效载体。仅2014年,长安合作共建区共启动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近千亿元。 
        多年的实践证明,合作共建、区域协调发展如同在下一盘牵涉面广、推进难度大、复杂程度极高的棋。长安区的探索表明:这盘棋难就难在政府要财政、企业要利润、百姓要实惠,忽略了任何一方的利益,尤其是群众的利益,都将使这项工作寸步难行。而检验区域发展成果的最高标准,就是群众得幸福。 
        拆迁 把最大利益让给农民 
        拆迁是合作共建中绕不开的最大难题,破解它的关键,是能否让群众利益得到最大保护。全省上下极为关注的三星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牵涉到长安区7个行政村、3000多户、1.2万农民要举家搬迁,1.4万多亩耕地被舍弃,拆迁工作却仅用4个月就顺利完成,且没有出现一例群众上访。这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不多见。其原因就是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用长安区区委书记聂仲秋的话说:“无论拆迁任务有多紧迫多艰巨,都决不让群众利益有一丝一毫的损伤。” 
        在《西安高新区长安通讯产业园三星闪存项目长安区兴隆街办整村拆迁安置实施方案》中,记者见到了被简称为“70+10+5”的拆迁补偿条例。“按在册农业人数给予每人70平方米房屋,分配给农业人口每人1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给予每人安置补偿费5万元”。为了替村民争取高标准的补偿方案,长安区委、区政府在与高新区合作共建中,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坚守“让群众得实惠”这一底线不动摇。 
        除了高标准的补偿方案,长安区委、区政府把村民安置小区也当成精品工程来对待。目前,兴隆安置小区79栋住宅主体已全面封顶,再过5个月,村民就可以顺利回迁了。这个让人“眼红”的高档住宅小区占地760亩,住宅面积118.4万平方米,住宅单体79栋,商业医疗教育设施配套非常齐全。 
        理解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长安区把功夫下在积极主动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配合、服务工作上,开发区发生任何影响项目发展的事件,一律实行“大事不过周,小事不过夜”,在第一时间解决。 
        从丈量土地到青苗赔偿、从坟地迁移到围墙圈建、从附着物登记到征地款发放、从入户评估到整村拆迁……在三星项目实施中,长安区抽调了120多名机关干部进驻村组,成立了由15名区级领导、30多名处级干部组成的7个驻村工作组。干部们把铺盖搬到村里,把锅灶安在农家,把群众当作自家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真情、真心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解决了多年没有办成的小孩落户问题,童家寨村民王琛一家人为工作组送来了感谢信。南埝村拥有年产值2亿多企业的贾本利面对三星落地,义无反顾,舍厂搬迁……正如区支持三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区长杨建强所说:“只要我们对群众充满了感情,群众就会给予我们工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服务 顾了当前更要顾长远 
        “我给开发区一片土地,开发区还我一座新城”,这是长安区干部群众从多年的共建中收获的真实感受。 
        目前,开发区内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完善,当地群众享受到了优质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新型社区的建成,也为众多村组群众就近务工、开展三产服务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少村庄还依托开发区内庞大的消费群体,积极发展餐饮、商贸、运输等服务产业,开辟了增收新途径。 
        为了保障群众的长远利益,长安区从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就业培训、推荐上岗、顺利回迁五个方面,全方位保障群众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安排相关街办和部门对3229户搬迁过渡群众、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进行定期走访慰问,确保百姓的事情有人管。积极与三星、中兴通讯、法士特、比亚迪等大企业对接,对有就业意向的征地农民免费培训,免费推荐,确保就业,先后完成9个班次、1072名三星项目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其中980人已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统一为所有适龄征地农民缴纳了社会保险。 
        合作共建让长安区各项经济指标年年增高。2012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4.72亿元;2013年突破30亿元大关;2014年预计完成36.14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实现总收入26.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