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高校24人入选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27.03.2015  21:11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共378人入选。其中,陕西18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经学校推荐、通讯评审、会议答辩、人选公示、评审委员会审定、聘任合同签订等程序,教育部共确定378名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陕西省各高校共24名教授入选。1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洪军、黄伟、刘进军,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潘光、张艳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单卫星、韦革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郭立新、李赞,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忠文、王启龙、张新科,长安大学教授陈建勋、西北大学教授任保平、张兴亮、黄民兴,西安科技大学教授邓军、第四军医大学教授招明高。6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Guy M.Genin、梁在、孙年祥、周政,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查戈成,长安大学教授尤占平。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共同构成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长江学者实行岗位聘任制。高等学校设置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经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由高等学校聘任,实行合同管理。“长江学者”每年聘任特聘教授不超过150名,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不超过50名,聘期为3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单卫星教授作客该校“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面对面”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真菌分子生物学。目前以疫霉菌和模式植物为材料,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等重要卵菌病害问题,系统开展卵菌及其与植物互作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首次克隆到卵菌的无毒基因: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的无毒基因Avr1b; 发现3-磷酸磷脂酰肌醇作为受体分子广泛参与真核病原菌致病关键的效应蛋白跨膜转运进入动植物细胞;建立了寄生疫霉菌(P. parasitica)与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亲和互作体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课题等10余项课题。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Cell》《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等SCI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陕西省优秀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入选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韦革宏向学生介绍农业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修复
            韦革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土壤微生物与生物修复,主要围绕我国旱区根瘤菌资源多样性与生物修复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旱区根瘤菌资源库,揭示了根瘤菌多样性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关系,筛选出高效抗逆根瘤菌并揭示了其抗逆机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863”计划课题、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霍英东基金等10余项课题。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在《SBB》《AEM》《FEMS ME》《Journal of Bacteriology》《SAM》《Plos one》《Bioresource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SCI刊物发表论文41篇。作为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优秀创新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被授予陕西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入选2013、201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郭立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第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首届“陕西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现为陕西省无线电物理重点学科带头人,部级无线电物理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复杂地物环境电波传播与散射“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陕西省教学名师。兼任IEEE会员,美国纽约科学研究院会员,总装目标及其环境特性专业组成员等。近年来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项目三十余项。1998年以来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近年来应邀担任了ISAPE 2012(国际天线传播电磁理论)组委会副主席和14个国际会议分会主席,18个国际会议的TPC Member,做会议特邀报告7次。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IEEE Trans. AP, IEEE Trans. GRS, Optics Express等刊物发表论文28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120余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赞
            李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ISN)国家重点实验室“通信信号处理”研究中心主任。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员,分别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等国际重要期刊的副主编、编委,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中担任重要职务。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资助,并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青年突击手”等称号。主持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我国具体型号设备。创新性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等。以第一作者出版专业学术著作3部,申请国家/国防专利40项、获得专利授权31项,获软件著作权6项,在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等国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13篇。             【陕西师范大学】 王启龙,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曾获1995年宝钢教育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3),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共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出版中、外文著作多部,共约400多万字;学术译著若干,亦数百万字。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目前兼任清华大学双聘教授、中国西藏文化保护协会理事,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东亚研究院访问学者(2000-2001)、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3-2005)、西藏大学副校长、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等职。             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专业方向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曾获陕西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1项。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011年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指导的博士论文分别于2009年、2013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1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共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编著作10余部。在《史记》与汉代文学研究、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担任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首席专家,参与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七、第八、第九届专家组(文学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编委,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赋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副会长等。
            刘忠文,博士,教授。长期从事C1化学化工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在选择性调控费托合成产物分布的反应工艺及催化剂设计、CO2作为弱氧化剂利用的催化剂工程及燃料电池车载制氢关键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研究积累。2006年加盟该校以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企业委托课题等科研项目十余项,在Ind. Eng. Chem. Res, Appl. Catal. A&B, Chem. Mater., Energy & Fuels等本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3件,其中授权19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等奖励,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合成气中碳高效转化重大基础”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现兼任中国稀土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工业催化》等学术期刊编委。             【长安大学】 陈建勋,长期致力于西部复杂环境公路隧道工程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在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技术、寒冷地区隧道冻害机理与防治理论以及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法与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39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尤占平,主要从事沥青混合料微观结构与建模方法与沥青混合料性能优化与测试方法方面的研究。现为美国密西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终身教授,美国密西根理工大学交通材料研究中心主任。2010年由该校推荐,经陕西省批准,获聘该校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近五年来,尤占平先后主持了美国NSF国家科学基金、联邦公路局、中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论文被引用次数1500余次。             【西安科技大学】 邓军,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在矿井防火、灭火和救灾领域取得了许多代表性的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3部,SCI、EI收录论文36篇,5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50多个产品取得了煤安标志,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180 多个矿区以及俄罗斯、孟加拉国、澳大利亚等国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邓军教授先后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此次邓军教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该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突出成果,也将会对该校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刁巧燕 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