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组图:旬邑阳坡头齐心希望小学和她的孩子们

16.11.2014  10:01
  在齐心希望小学一年级班级里,教室里有八套桌椅,一个黑板,一个讲台,正值中午放学,孩子们正在收拾书包赶回家吃饭。

    西部网讯(记者 沈晓芳)在离咸阳旬邑县城35公里的狭长原面上,有这样一所小学,学校每个年级只有八九个孩子,却覆盖了周围村庄孩子从学前班到初中的教育;全校加校长只有9个老师,却教全了语文、数学、书法、美术等课程。学校最年轻的老师李晓华说,在她调进这所学校之前,学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3岁,今年,因为她和另一位老师的加入,才稍稍改善了学校教师的老龄化问题。

   这所小学是旬邑县马栏镇阳坡头齐心希望小学,始建于1932年习仲勋在此建立红色政权时期。学校的记事碑记载着,习仲勋当年曾多次来到学校讲学。2003年,为了感谢习仲勋夫人齐心对学校教学楼建设的捐助,学校将原来的阳坡头小学改名为阳坡头齐心希望小学。

     班里八个孩子 四个都是单亲

    阳坡头齐心希望小学共有7个班,一共有7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来自阳坡头、南岭村等周边的村庄。因为地处山区,这些村庄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好。"我们班有八个孩子,有4个孩子都是单亲,有的是因为父亲去世,有的是妈妈出去打工后再没有回来。"李晓华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今年刚调来时她就听说这里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但没有想到情况会这么恶劣。 59岁的张崇文是小学里的老教师,40多年前就在学校任教。他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条件已经好极了。"原来的学校是一个窑洞,经过了4次的搬迁才有了现在2层的教学楼,孩子有了明亮的教师,不用在露天上课了。"

    记者在一年级的教师里看到,教室里有八套桌椅,一个黑板,一个讲台,正值中午放学,孩子们正在收拾书包赶回家吃饭。6岁的任佳佳说,她们教室里没有暖气,老师也没有,大家都爱长冻疮。李晓华家也在马栏镇镇上,但除了周末很少有机会回家。"时间不够用,我们每个老师都带着几个年级的语文、数学和其他一些兴趣班,备课要花很长时间。"李晓华说,之前她和新来的女老师一起给几个班孩子尝试着上过英语课,孩子很喜欢学,但是光靠她们两个年轻老师,时间根本周转不过来,没能坚持下去。

     希望社会关注农村孩子的心理支撑

    在校园内,记者看到,学校的门前和操场已经被硬化了,学校除了有图书室以外,还配备了一间计算机教室。李晓华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是旬邑县委、县政府拨款和爱心人士捐助的。就在11月14日当天,来自陕西狮子会大唐御宴队的20多名队员带着一车的物资来到了校园里,物资包括书包、书籍、本子、棉衣、校服、供暖炉、乒乓球桌子以及足球等。狮子会前期来学校考察的负责人宋涛说,孩子们上体育课只能跑步或者游戏,没有什么球类运动,而图书室里收藏着许多同一期的时代人物,也根本不适合孩子看。

    "我们要求捐赠的东西要尽可能的实用,尽量一对一发给孩子们,防止物资被滥用。"陕西狮子会大唐御宴队队长梢雨洋说,让他们最感动的孩子拿到礼物后开心的眼神,这是对队员们最大的褒奖。年轻教师李晓华说,她最大的担心就是再过两年学校的老教师就该退休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年轻老师愿意来这个偏远的小学。梢雨洋说,在他们帮助过的学校中,这样的条件已经算好的了,希望社会能够多关注农村的基层教育和家庭问题,给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