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县:纸质花灯难觅 民间工艺濒临失传

27.02.2015  12:29

    元宵节临近,节日气氛渐趋浓厚。记者在陕西陇县的花灯市场上看到,造型各异的塑料电子灯笼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了大半边江山,只有零星的几家在卖蟾蜍、天鹅、鸳鸯等动物造型的传统纸质花灯。由于制作周期长、收益低,传统手艺人纷纷转行,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陇县花灯制作技艺”濒临失传。

    正月初五一过,各式花灯开始陆续出现在街道上,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增加节日氛围。记者2月25日在位于北河堤上的陇县花灯市场上看到,放眼望去,卖塑料电子灯笼的摊点密密麻麻,造型各异的塑料灯笼让人眼花缭乱,而卖纸质花灯的摊点寥寥,花灯造型种类也屈指可数。

    “记得小时候纸灯笼的样式很多,有花篮、暖锅、飞机、鲤鱼、莲花、孙悟空、猪八戒、八卦等”,前来购买灯笼的李苗在花灯市场上逛一圈下来,有点失望。“今年只看到蟾蜍、鸳鸯、天鹅这几种。”尽管对纸质花灯的需求有增无减,但在塑料电子灯笼的冲击下,愿意制作纸质花灯的人却越来越少,市场上的种类也只剩下零星几种。

    陇县民间手艺人赵宝才有二十多年纸质花灯制作经验,他说:“往年我们南街村就有四五家做纸灯笼的,到今年就只有我一家了。”他花一天时间只能制作三四盏天鹅灯笼,每盏卖12元钱,除去原材料成本,到手不到几块钱。但同村其他人出去打工一天就能赚150元钱。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卖纸质花灯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偶尔看到一位年轻人。年轻人也表示自己是来帮父母看摊子的,对制作手艺一窍不通。纸质花灯制作这一起源于汉代的民间工艺后继无人,成为令很多民间手艺人头疼的问题。

    堎底下村四组的苟东如做纸质花灯已经有三十年了,眼看着自己老了做不动了,孩子们却不愿意接手。“我儿子和媳妇嫌做这个太麻烦、利润又不高,去成都开公司挣钱了”,苟东如说,“我们村虽然现在仍有二三十家做纸灯的,但基本都是年龄超过五十的老年人。年轻人不愿意学,都去外面打工了。

    尽管陇县曾通过连续举办元宵节花灯制作大赛、表彰花灯艺人等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却难阻止市场上的颓势。“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各式各样的纸灯笼,下一代却可能看不到了。”李苗有点遗憾地说。(张维)